仰视传统
仰视传统邵德法 2004-1-3
传统告诉我,篆刻首先是文化的,其次才是艺术的。这成为我一刻也不曾动摇的信念,并始终贯穿在我对篆刻的学习和创作之中。由此注定了我的印风是出入传统的,我想只有沉浸于传统之中,做好了自然有新的内涵和个性得到张扬。
我觉得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而伦理的东西,它指导着当代篆刻创作中“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觉醒。它告诉人们篆刻的方寸天地是一个绝对私人空间,是绝对个性化的创作,所要表达的也是绝对的私人话语。在这个私人空间里要表现的应该只是诚实而不是虚伪。就像私人日记一样真实。记得英国十八世纪的诗人勃来克说过:“凡是自发的感兴,加以相当的技工,便是至上的艺术。”而时至今天许多人还在盲目地模仿或空洞乏味地重复制造一堆堆东西。正如老一辈篆刻艺术家来楚生先生生前说过:“有的人搞了一辈子的艺术创作而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最后连艺术的门都没入。”这不能不说是很悲哀的事。真正的艺术教会人们懂得如何从个人的体验中去欣赏、感受艺术品,而不是用一种旧的观念去检验作品,懂得如何去尊重个人而不是空洞的意象。
篆刻的文化品味全在于篆字,在印面的方寸里表现为具象东西,篆法与线条是篆刻文化融入艺术构成的载体。“在一个充满强力的时代,个人有没有软弱的权利?”因此,我在书法上也倾注了与篆刻同样的精力。当我能够自如地在印面上书写印篆奏刀时,并不去强意识地构思什么盘曲、揖让、疏密、呼应之类过于刻意的安排,尽可能表现自然,很高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读书三十年,方知“惭愧”二字。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面对先人、前辈在墨海印山中筑就的座座灯塔、高山,体悟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艰难:在那几足完美的艺术之林中,即使想迈出碎小的半步,也往往是“难于上青天”。
天生的执拗、愚顽,注定了自己与尘世的喧闹无缘。在传统的书刻工具几被电脑淹没的时代,一个钟情于铁笔柔毫的独行者能走多远?想想也只有孤注一掷地竭尽全力能走多远走多远吧!尽管脆弱而渺小、苍凉而无奈,依然进行着冲刺,在劳苦磨砺的过程中品味“苦茶”的独特的芳香,超越自我呼唤艺术的本真。让自由的心灵与线条对话:让线条作为化解人生重负的飘带;让生命与线条共存。因为我不知道,如果离开了属于自己生命旅途的充满痛苦与忧郁、欢乐与迷狂的印艺之路外,哪里还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治印从汉印入手,凡镜铭封泥,以至唐宋官印、明清流派印,兼有所涉猎,尤钟情于黟山黄牧甫。追求文静质朴、古雅淡远的印风,注重用刀细腻、构字灵异,尽可能巧而不纤、质而不滞。让人看似率性而为,实际上是反复琢磨,苦心经营而得。
印章艺术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印面,对它的欣赏应当是立体的。好的印章应该是一首诗,可读、可再读;是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遐想。当我在书斋中把玩着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青田石章,品读款识文字,端详着印面的时候,个中浓浓的文化气息远非构成美术可比,倘若不是这样,篆刻可由平面设计来取代了,那样就不再是“艺术”了。
篆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上的修养是否过硬必然影响着你的创作底气。古人说:“先器识而后文艺。”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高修养的篆刻艺术家。而一个篆刻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在于发现自我,尊重艺术。那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印人,在篆刻发展的征程中注定是要一事无成的。
艺术追求的本质在于向无限发展,进入广阔的审美空间,形成想象艺术,在有法与无法、师古不泥古中创造新意。“率性谓之道”。只有能够将自己的“性”与石头的“性”揉和融洽自然了,那说明篆刻创作是技进乎了。所以仰视传统,我愿意以个人性情的体悟去诉诸创作,那样新意或许就在其中了。
仰视传统
记得有人说过要“俯视传统”{是谁说的我忘了,望不要恨我啊},请读此文。或许“仰视”很累,但能看清一切!
此文同样适用于从事书法学习的人们作参考! {:1_325:} {:1_274:} {:1_253:} {:1_322:} {:1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