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强调临帖是种误导?
一味强调临帖是种误导■吴正前
学习书法应该临帖,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推动书法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别人的用笔和结字,书法创作渴求的是自己的书写语言。
学习书法,首先要提高控笔能力。没有控笔能力,挺不住笔毫,提不起按不下,点画没有力度,就会失去生命意味和个性风格。其次是提高用笔能力。笔锋运动时如何摆动、提按、顿挫、留驻,是通过对众多书体的分析研究得来的,仅限于某家某体,就会出现不能出帖或离开帖就不会写字的现象。第三是提高结字能力。结字虽有一定之规,但不能局限于既有成见,字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圆,点画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创变的空间很大。
明确写字需要的能力之后,面对的就是临帖问题,是通过临帖练笔力还是找用笔和结字?假如练笔力,长期临一种帖,可能笔力有所增长,但习气也会随之产生;假如找感觉,每种帖的感觉都不一样,固守一帖,感觉只能是一个人的;假如学用笔,每种帖的用笔差别不大,即使有差别也很微小;假如学结字,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人人皆知。所以,我以为,学习书法是寻找自己的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而不是重复别人。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其实对书家个体来说并不复杂。仔细分析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其用笔和结字也只是在共同规律上的细微变化,有的在入笔,有的在出笔,有的在运笔中甚至稍微加点动作,个性化的用笔就出来了。结字更是如此,打破传统规律的结字而灵活运用方圆、大小、长短、粗细,在习惯上有别于他人,也就是你的书写风格。之所以出现入不了帖或出不了帖的现象,是我们误把练笔力当成找用笔和结字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分阶段来进行分析,明确每个阶段必须把握的重点,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手与腕的控笔能力是根本,也是学习书法的核心问题。一个人今后能否成为书法家,这一关突破不了,永远停留在写字上,找不到运笔的发力点,只能是一个写字匠,而成不了艺术家。所以,提高控笔能力是关键。提高控笔能力的前提,必须熟悉手与笔之间的关系,感悟笔锋处于何种状态与纸面摩擦能够产生最大的弹性。点画的力感是由笔锋的弹性产生的,如果笔锋没有弹性,写出的点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就入不了艺术殿堂。柔软的笔锋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种机械运动原理,就是笔毫本身必须束散自由,通过手与腕等外力的摆动和提按,使笔锋处于快速运动之中,并始终保持笔毫的坚挺与柔韧。这种状态是一个长期的微妙的感觉过程,手和笔必须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稳固一体的状态。虽然笔锋上下左右运动,笔锋上下运动有粗有细,但在书家的感觉中,笔锋始终被全身的力气提着运行的,即使往下按也有一种向上提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笔锋的豪健。这一状态的寻找因人而异,有的可能一点即明,有的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体会到。
当掌握了用笔和结字的一般规律后,就要向深处和寻求特色进发,不能仅限于一般规律,而要根据审美个性到浩如烟海的字迹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那种用笔和结字。历史上传下来的字迹很多,有甲骨文,有金文,有石刻文,还有众多的墨迹。古代的实用墨迹与今天的书法使用的工具类似,更容易体会到毛笔的运动轨迹和用笔技巧。首先把存世的字迹分门别类收集起来,其次是普遍阅读,熟悉不同字体、不同载体呈现出来的文字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眼下的书写处于何种状态。第三是选择性的精读,在众多的字迹中选择三五种自己喜欢又有别于一般字迹的碑帖,细致剖析每个字的结字和点画的用笔,找出异同和特点,归纳整理出规律性的东西。第四是重点临摹,根据精读的体会,选择若干不同结构的字形,抽出若干不同用笔的点画,细心进行临摹。临摹要特别注意出入锋的变化和提按的轻重,以体现出结字和用笔特点。至此,学习书法可以说已经入门,接下来的是综合自己的所学,发挥自己的叙事语言,强化个性风格,寻求书法创作的整体感觉,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书的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可固守。临帖贯穿学书始终,并非始终必须临帖,死临帖临死帖都是不明智的。临帖虽然重要,但应区分主次、明确轻重,需要临什么帖,不需要临什么帖,心中必须有数,不能人云亦云。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是临帖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打基础与有意识的风格追求,是临帖的重点阶段。必须选好帖,把所选帖的信息读懂,把每个点画的粗细长短、出入笔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静下心来持续临一段时间,这时的临帖不易间断过长,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假若真正下苦功夫,其进步应该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变化不明显,提不起兴趣,就应该停下来立即调整。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帖临到底,既是重复别人,也是重复自己。
转自书法报▪书法艺术网 个人感觉是进得了还要出得来~~~~~~~漫长的过程~~~~~ 是啊,学东西还要动脑筋em1 顶一个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