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石 发表于 2010-12-21 15:57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2-21 16:05 编辑

最早的弹力研究,现存的文献里,是东汉的郑玄对《考工记》的一条注解。“假设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等到英国的胡克(1678年)发现的胡克定律了(Hooke's Law):F=-kx。百度里这一条目说:

“弹性定律是胡克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力学最重要基本定律之一。在现代,仍然是物理学的重要基本理论。胡克的弹性定律指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Ff和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x成正比,即F= -kx。k是物质的弹性系数,它由材料的性质所决定,负号表示弹簧所产生的弹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434.htm

原理上,和郑玄(127年~200年)的描述一样。注意到东汉蔡邕 (133-192)的年代,也是有意思的。

当然拧转弹簧,也是适合此定律的。多用扭矩来说明,扭矩是使物体发生转动(角变量,相当于形变)的力。与胡克定律通。转动里的势能用力矩表示,“力矩是角动量随时间的导数。就像力是动量随时间的导数。”http://baike.baidu.com/view/36869.htm

可见古人企图描述的力的性质,有多么困难,要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述,用了那么多的比喻和形容词,而笔法却还那么神秘,总需要口传心授。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12-21 16:11

当然毛笔是个很微小的弹簧,但道理是一样的。说古人在用笔的时候,对“力”没有感觉,是不可理喻的。他们除了提出"力”的概念,还有“筋、骨”,“势”,都是非常接近真相(“道”)的概念和感受。天人合一,不是没有物理基础的。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12-23 12:25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2-23 12:51 编辑

古人(由汉至唐)在力(包括弹力)、势能的概念还无法清晰的情况下,未能说明毛笔里的力和势,是可以理解的。相反,我对于他们那么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对于“势”的描述),倒是非常佩服。牛顿(1642-1727)和胡克(1635—1703)对力学等做出重大发现的年代(17-18世纪英国),在我们中国是明末清初,是我们相对国力衰退时期,闭关锁国和相对愚昧的时期。明之前的元朝文化科技已经倒退,不说也罢。唐宋那么辉煌的时代,也没有把这事情说个明白,也不令人惊奇。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基因。因此现代人去理解古人对艺术和“道”的描述,需要嫁接些现代的理念,对重新体验古贤的体验是有必要的。现代科技如照相和印刷对古帖的精准传播有了重大的贡献,其理念的介入也会有同样的益处。

(题外话:关于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技的原因,这篇文章可以一读:http://www.exam8.com/lunwen/zhexue/keji/200810/1264445.html)

穆萨纳 发表于 2011-9-26 18:39

我也是学理科的,很有意思的思考,我头脑还是不清晰。大师字写得好,先听大师的,监听善书者。

金沙石 发表于 2011-11-19 10:27

时间过得真快。。这篇东西,都一岁老了。有空,我再加一点。。

鬼谷伐谋 发表于 2013-3-1 07:49

回复 45# 金沙石


    哈哈,希望老师再继续。。。。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书技与道(兼读《九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