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缶庐钟国康篆刻一览
寄缶庐钟国康一览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105&topic=7&show=0說 鍾 國 康 篆 刻
馬嘉南
鍾國康善書。每舒箋濡墨,所以把握而揮斥者,乃一長鋒羊毫筆耳。運此柔弱之物,成彼剛勁之作,非常技也。已而筆墨交加,其側勒努趯策掠啄磔者,或而飛白倏忽,或而漲沈淋漓;草伏樹偃而腕底蛇驚鳥駭矣,風迅雨疾而紙上雲詭波譎矣。書既成,展而視之,則欹正相輔而宜,瘠腴相離而趣,拙巧相間而媚,,濃淡相映而韻;苟熟視深味之,則吳昌碩之精魂儼然在焉,國康之自我面目尤儼然在焉。
此國康所以卓爾獨立於書家之林者,然而施諸篆刻,則艱難可知矣。蓋尖頭奴甚柔而刻刀刃至剛,楮知白略廣而印章面殊狹;馳驟原野以逞快者,遽而盤馬彎於方寸之內,其何以爲哉?
及余綜觀國康所鐫印章百數十枚,然後驚愕歎賞不置矣。嗟乎!豈其使刀如筆而處窄猶寬耶?何傍沖側突而不逾其限,且恢恢然遊刃而有餘地也!
國康之爲篆刻也,素不預作印面草稿。把石默慮片刻而成印在胸矣。其刀就石,石就刀,單刀雙刀,正入側入,忽此忽彼,渾漫興耳。蓋變化隨機而運用在心者也。刀進石退,塵屑崩飛,鏗然作聲,須臾遂成。既而佛拭之,審視之,或加補刀,亦事擊邊,乃蘸印泥而鈐,妙品赫然出之矣。國康於是擲刀而起,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焉。
甚矣,國康之才氣橫溢也。書法固已大佳,而篆刻殆有突過者耳。使雜亂置之流輩衆作間,其必乎脫穎而出。
余玩味鍾國康篆刻既久,乃悟其妙。扼要言之,其妙有三:
一曰氣。
印章所用於篆而刻之者面積狹少,形狀不過正方長方正圓橢圓及自然形數種,且文字排列順序已成定式,限制重重,難以迴旋,欲避平板沈悶且不易爲,況勝娜變化哉!故篆刻之成敗,關鍵在氣。氣窒則死,氣暢則活。
國康情性粗豪,略無顧忌,求新立異,不屑蹈常襲故;所作尚力,尚厚重,尚蒼勁,尤鄙織巧媚弱;多用沖刀,善設崩坼殘破;大膽布白,敢於險處取勝。故爾其作生氣勃發,大氣磅礴,而儒雅之氣藹藹然流漾其間;雖張揚處或見霸氣,恣肆處不免火氣,做弄處偶有稚氣,然而絕無浮華不實之匠氣,絕無弄姿取寵之俗氣,絕無抱殘守缺規行矩步之迂腐氣也。
一曰味。
敦實憨厚,沈穩淡漠,是爲石味也。石性堅,而資爲印材者硬度不高,質地細膩,品性溫和。刻刀爲精鋼所制,是爲金,金性剛烈。金與石搏,乍進乍退,有聲有勢。治印之刀法非一,切刀伏刀飛刀澀刀犀刀留刀之類,交取疊用,俄而朱白照映,諸態畢見焉。其間輕者若遊絲,重者若墮石,柔者若飛絮,剛者若鐵線,銳者若張刺,鈍者若搏泥;和麗則弱柳搖春,迅奮則駿馬注坡,激烈則驚濤裂岸,蒼涼則枯藤老樹,古樸則頹磚敗瓦,幽遠則煙水雲山,紛紜錯雜,相對相依,是良有味也。然一概莫非金攻石之所爲,故名之金味可也。凡治印而老於斯道者,無不追求此金石二味也。
國康之篆刻,石味既濃,金味尤重。不寧唯是,其過人處更在於筆墨味醇厚也。其印時作渴筆或漲墨之效果而確乎無異於書法者。章石之與紙,刻刀之與筆墨,材質品性皆炯然不類,在彼易爲之,在此則不易這矣。國康經長期實踐,不斷摸索,認真總結,然後得個之三昧,形之而爲其技焉。此乃以往所未有,他人所不能者。獨辟新境,別開生面,吾謂國康其功德無量也。
人之鈐印,多取書本或紙上數經折疊者櫬墊之。國康則力辟其法,謂櫬墊者厚且軟,鈐印時凸處下先陷,受印泥處漲而大之,肉掩其骨,猶書之墨豬然;形失其真,神可言歟?國康鈐印則徑置案面上,或櫬薄紙一頁,著大力按捺之可爾。如此則毫髮不爽,形神兩勝,而印泥味油然而生焉。此法爲國康所倡,切須明召大號而公諸天下也。
集石味金味筆墨味印泥味於方寸間,無怪乎閱國康篆刻而每覺味醰醰也。
一曰韻。
或人亦技藝嫺熟,所作亦無可指摘,然一覽而無餘,目止而興書,何以然哉?此無他,是韻不足耳。
國康則不然。其篆刻誠搶眼,而尤耐玩味。玩之愈久,入之愈深,憬然遂悟其散亂者,實爲精整,殘破者實爲完好,澀拙者實爲圓熟,潑辣者實爲老到也。
目受者象也,心會者意也;目則邇而心則遐,象既消而意猶長。故爾把玩國康篆刻,乃知其韻之所以悠然不盡也。
嗟哉!鍾國康挾夫氣味韻三妙而馳突乎篆刻之域,宜乎其攻城略地而所向披靡之也!
馬嘉南識
壬午歲之榴月
文字文字文字
寄缶庐钟国康篆刻一览
老是重复发啊.有新鲜的吗?寄缶庐钟国康篆刻一览
广告就是要重复,不然别人记不住! em2em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