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4:57
这是三帖中共同存在的最明显的损泐。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4:59
韩本“勤、精、进”的损泐,其他两本无。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00
“若”字头上的石花,倒是我本与韩本相同。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06
这是三帖中另外一处共同存在的最为明显的损泐。从上到下,跨过了两行,可是韩本却是分散的断为三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三帖不同吗?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09
我用ps工具将韩本这几段分散的损泐,像当年该帖剪裱粘贴时被分开后,又将其重新复原,按照另外两本的版式顺序一排,你看看是不是一样了?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11
尽管连接的还不完美,但是再将这三段放在一起看,你会有什么想法呢?难道你不觉得这三个碑帖应该是出于一个碑石吗?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14
三帖中唯一一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永和十二年“与“永和十三年”。我察看了另外的几种版本,包括墨池堂法帖本、四川博物馆藏本等,都是“永和十二年",目前看,唯一只有韩本是“十三年”。会不会是,“十”与“二”之间的距离较大,被后加上一横,成为“十三”?但细看又不太像,这个疑问留待以后探究。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17
猛地一看,你会觉得韩慎先藏本与另外两本差得挺多,笔画粗细完全不同,但细究,三本的笔势、点划、风神完全一样,在古代没有照相翻拍、复印技术的情况下,要想做到翻刻本与原碑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由于看不到另外两本原拓扫描图,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并作比较,因此,我想造成笔画的粗细差别的原因,很可能是原帖经过照相放大,再印刷,使得原字走形。但是,一个字也像人一样,有时你饿得瘦一些,有时你吃得多了,长胖了点,但你的长像面貌不会变,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来。尽管这三帖由于不是同为拓本扫描,产生差异,但字的笔画神态还是一样的。
冰山一来客
发表于 2010-7-29 15:23
呵呵,一口气将丢失的原帖重新发上来了,连手腕子都麻木了,要歇一歇了。
水流云在
发表于 2010-7-29 15:25
好帖收藏em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