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芳堂 发表于 2010-5-19 22:42

我一直认为精确临摹是必须要做的,必须要做到的。但怎么做?管版主讲的学院式教学云南有几人接受过?看看接受过中国美院提出的学院式教学的那些人都是在干什么?大学里教书啊!我看,能来这里看看、发贴的差不多都和我一样还怀着一颗喜爱书法艺术的心的小人物。这时定是躲在家里练得头昏脑胀,废纸三千,感到进步如同蜗牛爬,无味了,无趣了,想到来这里是看看高手怎么写的,也希望从高手那能偷到点书法之道的秘籍,还有就是幻想着:倘若有偶像高手指点一二。(情景是:定会是感激涕林,百倍用功,临池不辍)说得远了。
   精确临摹,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做不做是认识的问题,做不到是天份的问题!

幽芳堂 发表于 2010-5-19 22:48

回复 10# 南蛮子


    “技与道”的问题?

三奔书生 发表于 2010-5-19 23:28

回复 10# 南蛮子


    由技而艺,技进乎道!

啃骨头 发表于 2010-5-19 23:51

回复 1# 罗岗

这话属良言,相当靠普~~

罗岗 发表于 2010-5-20 00:29

罗先生的建议确实用心良苦,蛮子则不敢附议。
         这个建议越发突出地体现了当代书法特别强 ...
南蛮子 发表于 2010-5-19 22:08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就先生的回复中提到的,我来说二句。1.自“二王”以来,习书者不计其数,然书史上记有的能得其“法度”者,各朝代少之甚少,而洁名钓誉者就太多了。我来给你数一数大家熟知的能得“二王”一鳞半爪便能名垂千古的各朝大家: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初唐“四家”,张旭,颜鲁公,宋“四家”,元赵子昂,明董思翁也算一个吧。一千多年的书法史,无数人在封建时代能写一手好字就能做官的时代,就是仅只有以上几个人。可知要真正掌握此法度是有高难度的,并非如先生所言“小技巧”一般,熟练就算掌握到了。史料记载,董氏参加乡试得第二名,依其才学应得第一名。问考官,考官答:汝字劣。于是董氏发奋习书,其后终成一代大家。
2.先生列出的几位碑学大家,在其前大半生也不是热宗于”创新的,缶老六十左右临写的石鼓文仍是规规矩矩的忠实于原作的,白石六十始变法。。。一件事要把它作为艺而为之,就不是仅仅靠熟练就够了的。。。
3.要掌握书法的“法度”,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习书时间的长短,掌握法度,二者没有必然关联。要不然凡是年过七旬的习书者个个都成了书法高手。
4.每个人对习书的要求或认识的不同,对自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翁志飞的临帖对于大多数习书者而言已经很入古了,可以创新写“我意”了,然而他认为还不够。要求不同,再者翁师自己看到的晋唐经典“法书”上的内容胜过常人。
5.面对传统经典“法书”,对于我来说,其每一笔都是挑战,也乐于此中。
6.当今书坛鱼龙混杂,书者泛滥,故所以自身需要一双慧眼,需要定力。
最后感谢先生的关注,谢谢!
                                          庚寅夏于见山堂   罗岗

大器晚成 发表于 2010-5-20 09:13

罗老师说得有道理,我很赞同!

廖晟杰 发表于 2010-5-20 11:40

回复南蛮子


    由技而艺,技进乎道!
三奔书生 发表于 2010-5-19 23:28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画龙点睛”,在下深表赞同!

南蛮子 发表于 2010-5-20 12:27

呵呵,罗先生的回复蛮子何尝不知,罗先生可能没有理解到蛮子真正意之所指。见山见水,各有所见罢了。

南蛮子 发表于 2010-5-20 13:20

面对太多的经典太多的技法,能身兼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是不世出的天才,更非我辈。眼界见识决定可以达到的高度,技法技巧固然是书法的一个要素,但当前一边倒地崇拜技法至上的现象却是需要警惕的,别让它变成挡在我们眼前的那片树叶。浩瀚的书法传统,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罢了,又能喝得了多少呢?有些书法大家的个性技巧技法其实和他们个人的书写习惯有关,就不用例举了,林散之老人三指悬勾是没办法,何绍基把腕回弯过来自然有他的想法,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大家。只是,我们在写褚遂良楷书时,也学他一般,把起笔处那个小曲也亦步亦趋地描摹停当就有沦为东施效颦的可笑了。当然皓首穷经也可以快乐,独持偏见自然也可知鱼之乐,蛮子向往得鱼忘筌的快乐。

侯勇 发表于 2010-5-20 14:58

这个问题说明有人在观注,本身就是一件喜事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给云南各位书友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