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文心----中国书法院助教姜玉波信札选
本帖最后由 江上渔翁 于 2010-4-3 11:52 编辑我是松针不是花 燕下居士 文
这十年,我习惯了被漠视。没有赞誉,没有追棒,没有慕名前来,没有盛情邀请。这使我有了自己的空间,去看书、写字还稍带着写点小文章。这五年,我在中国书法院听老师讲课,与学员交流,目之所遇,耳之所闻都是书画艺术。我用笔记,用脑思,潜移默化地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陶冶着自己,身心处于一种更加平静更加温和地状态之中。已丑腊月,我哥走了,春节刚过,我就抄写元朝许名奎著《劝忍百箴》信札,借以排遣内心的悲伤。或许是心境的原因,我觉得我写信札从来就没有这么精彩过。回京后自己细细地欣赏,甚至有些自恋。常常在吃饭时把信札放在桌上,馒头米饭都吃完了,而菜还没动。偶想起古人有“汉书下酒”句,我此时岂不成“信札下饭”了吗?于是动了出版之意,将快乐与人分享。想分别请我的老师们给写几句话,然后集萃为序,以不落一人写序之俗套。二月初一日,拜访刘正成老师,刘老师看后说,抄书不如抄己,抄己不如写心中所想,如文能半文半白则更好。三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兴奋异常。我正有五年所积累的所思所感,何不用此种形式表现。说与刘正成老师并希望到时他能写几句话,刘老师欣然答应。这些时日,我真体会到“日间揣摸夜间思”的滋味。书法院老师的精妙语言一起涌到心头,于是,文不计工拙,评不知当否,随想随写。从我家到学校步行四十分钟,每天步行上下班,有很多文字就是在这段路上构思的。我把这些信札初步命名为《墨迹文心》,进行了归类,分《恩师印象》、《教学记事》、《诗画杂感》和《吾爱吾家》。水平有限,特别是对老师的评价或有偏颇或不恭敬,还万望海涵谅解。对于教学和老师讲课的场景妙语,岂是这几十笺小文所能包含。容我慢慢整理,定能成为学习的好教材。如果我有钱了,我就把她们出版,以飨艺友。我们校园里有玉兰、月季等各种各样的花,同学们慨叹在这里只能看花开一季。我已看了五季花开,那花的香,那花的艳,曾令我深深地陶醉。我们的校园里也有很多塔松,四季常青,特别冬季雪压青松时,那雪的白和松的青交相辉映。越发显得白者益白,青者愈青。那数不清的小松针,坚硬挺拔,虽然渺小,却成就了松的郁郁葱葱。我是松针,不是花。 庚寅二月十八日 第一部分 恩师印象于明诠语王镛,汝办中国书法院犹当年蔡元培办北京大学也。萃集当今书画持不同观点之名人于麾下,其功绩史当铭记。吾信其言也。燕下居士记于庚寅年之春 注王镛院长在中国书法院首届书法创作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级研修班的开学预备会上说,做一流的事情就需要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老师哪有不忙的呢?要尊重老师。(王老师对来授课的老师把关非常严格,无论名气多么大,关键看教学态度和学员反映,对于怠慢教学或虽积极但学员反映不好的一律不予聘用。对老师倍加关心,经常提醒要安排好老师的生活)。教学工作是一流的,我这个人最烦吹牛,但今天我也吹一下,我们这么象学校一样管理,一样安排教学课程的在北京同类型的班中没有,如果有,我把钱给你退了。学生团结最重要,遇到事要宽容,多沟通,把学习建立在心情舒畅的基础上。教学五年来,都是按照王镛院长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去做的。 本帖最后由 江上渔翁 于 2010-4-3 10:14 编辑
今日去松竹草堂拜访刘正成公,请教我书劝忍百箴信札。公言信札者信手写心内之言也,如抄他人之句,实背信札之本。抄人不如抄己,抄己不如写心。如其文能半文半白,此则成矣。善哉刘公,三言如醍醐灌顶,令吾顿开茅塞。从今日起按刘公之言践行矣。玉波庚寅二月初一日 回复 3# 江上渔翁
王镛师书画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可谓功夫深处却平夷。甞于授课之暇为生所购其书签名,看似不经意,然神采奕然,生如获至宝,笑逐言开,而不知师未休息也。 注 王镛老师在中国书法院上两周的中国画临摹课,每日开车往返,中午两点上课,尝一点半来,师不能午休,尝言累矣。然课间休息还要给学员签字,回答各种问题。不见师稍倦或稍烦,极耐心。遇此情境,吾等助教常感心疼,然师谈笑如故,而不知师未曾休息也。 回复 4# 江上渔翁
李胜洪,人干练,思缜密。任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为生教授刻字,甚认真。常用休息时间驱车数十公里来教学部,为学员辅导。或风雨之双休日,或晚上,或顺便工作时,均到教室宿舍亦或办公室,随时随地,耐心细致。生感其诚,积极性空前高涨,刻字水平亦不断提高。数人在全国刻字展中入选,李胜洪师功不可没。吾之所感者,其为生倾心竭力之精神,吾之所言者乃生之心声也!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4-3 15:49 编辑
回复 5# 江上渔翁
石开师谓吾曰:学子中有痴迷篆刻者,可令去其家,会精心指导。先有田九亭脱颖,令其登堂耳提;后有李葵君“行走”,写信令其面命。[注]今听此言顿觉师德之高尚。大堂教篆刻如教稚子,小室教篆刻求其英才。石开用心之良苦,于此可见一斑。庚寅春 玉波记注二届学员田九亭的篆刻作业甚好,石开老师在课堂上叫其站立相认,并说,你有空去我家里我好好和你说印。李葵是四届学员,结业后把在中国书法院的学习感受写成名为《行走的向日葵》书寄给石开,石开看后即给李葵写信,让同他联系,就印风之事指教。石开说,向日葵还能行走,太有想象力了,书名就吸引了我。 回复 6# 江上渔翁
何应辉师,蜀中翘楚,艺名播于四海。位高而不骄,技精而不矜。抱腰病之躯,或集中上课无暇休息,或进班示范不得稍歇。生甚为感动。学高之人亦多品德令人敬仰。何应辉师当之无愧也。燕下居士感而记之 注
何应辉老师所讲为收关之课,也是王镛院长精心安排。如看好戏,重要角色开场后,起伏叠宕,最后达到高潮,亦要有重要角色收场。这时之学生,尽管各种角色悉数登台,各种招数尽收囊中,结业创作业已完成,有“砍满筐”之感。然何应辉老师从辅导中又发现学员临帖创作中的诸多问题,抓紧时间为其纠正。上午集中上大课,下午进班辅导,亲自示范,晚上腰椎病发,还要去按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其精神可嘉,令人敬佩。 回复 7# 江上渔翁
刘正成师尝谓余曰,启功先生有一长方形写诗手稿小本,其字典雅,勾涂填抹,一任自然。其手稿如能整理出版,则启先生会以全新形象名世矣。于此可知,学人手稿乃至宝也,宁不信乎?燕下居士后学谨记 回复 8# 江上渔翁
生有问沃兴华师曰,当今书坛,帖学碑学篆刻最好者谁?沃师答曰,学二王之精者,南有陈忠康,北有张羽翔。陈得二王之谨严,张得二王之放旷。碑学精湛者,王镛和孙伯翔。王镛得碑学之博大雄浑,孙得碑之严谨细腻,然碑帖结合好者还是海上赵冷月。于篆刻情况不了解,不能枉言。记之以细细领会也。 回复 9# 江上渔翁
大者国斌,达人见地。国企老总,弃如弊履。亿万资产,于我何益。负笈国美,倾心学艺。学子最长,大叔称谓。浸淫传统,开新天地。脚不停步,蹊径独僻。印风豪放。潇洒大气。吾亦悬节东门,倾心学艺,然于陈国斌师相较则小巫矣!惭愧,惭愧! 注陈国斌师,人称“老帅哥”,超时髦。讲课表现力特丰富,研究表明,人的表现力语言占百分之七,语调占百分之三十八,肢体语言占百分之五十五。陈老师上课语方简洁,语调娓娓,而肢体语言特丰富。很少坐着讲课,讲台就是他传授艺术的舞台。一堂课下来,尽管已是初冬天气,都已穿毛衣毛裤,而陈师还让我们到教授休息室为其擦汗,后背尽湿。如此敬业,甚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