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陈志平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观崔伟兄书作有感四首
一纸《曹娥》千岁书,
《黄庭》、《乐毅》总不如。
惊寒雁字空折翅,
落笔何人到魏初。
几点梅花屋壁诗,
空山姑射偶得之。
闲来漫把钟王笔,
我道君心似旧时。
晋字唐诗大手临,
廿年光景日趋新。
一朝悟罢碑如帖,
天马云龙远自行。
百花齐放好时光,
万卷诗书用心臧。
不比狂花生客慧,
始知育德贵含章。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崔伟部分发表文章
由技进道——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崔伟
“法”(技法)虽是书法的重要环节,然历来有识者并未斤斤于此,而是将书法赋予更高的内涵和使命——载道。“道”之概念,博大幽深,本文无意展开对“道”的阐述,书法中所言之“道”,一言以蔽之,莫过于“自然”。在这里,“道”是一种艺术精神、是一种艺术境界,而“道”的实现是通过“技”之升华而得。“道”与“技”密切地关联着,“道”并非“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
“由技进道”在古时即作为从事艺术的不二法则,今天,它仍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并具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状况述略
“文革”结束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得以复苏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书法由于操作入门简便、实用,成为最易于为广大民众参与的艺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出现了“书法热”的现象,但众多参与者并不十分清楚书法与写字在概念上的内在区别,多数人还停留在把字写好看了就是书法好的初级认识阶段。严格说来,这一时期的“书法热”还存在着许多盲区和误导。顺应时代的要求,各种专业刊物和专业组织相继成立。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第一届书代会,随后,全国各省、市、县依次成立了相应组织,并形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金字塔般的组织体系。书协组织的成立使各种书法活动的举办更为有力,几乎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局面,但同时也为后来部分书协领导滋生“官本主义”思想创造了条件。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并对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时期,各级各类展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书协在成立后便积极举办三大展览: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全国书坛新人作品展,除此之外,还举办了专项的“正书展”、“行书展”、“草书展”、“扇面展”、“楹联展”以及“兰亭奖”展等。各级组织、民间团体也纷纷举办各种主题性的展览,如“墨海弄潮”书法展、“现代书法”展、“流行书风”展、“学院派”书法展等,从诸多展览中书风的嬗变,我们略可窥得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走向。随着书法理论探讨、争鸣的进一步深化,也引发了多种思潮与风格流派的形成,有代表性的诸如:现代派书法、学院派书法、书法新古典主义、新文人书法、流行书风等。
二、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根源
从上述可知,新时期的书法发展出现了多种思潮与风格流派。如若以载道的功能和“道”的最高境界来加以观照,它们又得失几何呢?
1.
偏离“由技进道”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法体系,我们不否认通过原有技法体系的改造来实现对该艺术的创新,然其根本的技法是不能随意背离的。书法以其最简洁、抽象的线条和黑白两色,通过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道”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抽象的、自然的,能满足人们无限地遐想和体味。
现代书法无论是绘画化的探索、还是形式化的探索都使得书法变得更为具象、形象,它们对技法的要求已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迥异。
绘画化的探索继承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学说,在这类作品中,象形文字、或者具有“物象”联想的文字成为主要的文字素材,绘画的构图、笔墨方式成为创作的主要手段,甚至色彩也被引进到书法创作中。形式化的探索以作品的形式构成以及汉字的造型为出发点,进行书法形式美的探索,其创新的重心是放在作品的形式、汉字本身的造型以及创作表现手法上,追求视觉形式张力和笔墨效果。
表面上看来,现代书法好象是丰富了技法语言,而本质性的、具有高难度的技法却被淡化了。相对简单、拼凑性、工艺性的技法所带来的境界只能是肤浅的,这一点,从现代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这类书法的可创性也是非常有限的,纵能赢得短时的耳目一新之感,却不能令人久味不厌。
而非文字化的探索、装置化的探索、行为化的探索类的现代书法更是远离了书法的本质范畴。
非文字化的探索强调书法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空间,拒绝书法的可读性,故而也拒绝汉字。这类创作作品,关心的是点、线的抽象空间构成,在点与线的构成规则上没有规定性、在构成次序上没有时间性、在构成笔墨上没有用笔性,在构成内容上也没有语意性。装置化的探索是以书法或者汉字作为资源进行利用,书法或者汉字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道具或者是一个寓意,概括而言,就是用文字做画。行为化的探索是以书法为创作平台而进行的行为过程的艺术运用,他们注重的是“行为的体现”,而不在意作品的结果,与传统的现场书法创作表演不同。
以上这三类虽然与书法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从书法的本体上去探索、发展书法,而是把一些书法表象性的因素作为实现他们对另类艺术追求的一种工具。这无疑降低了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这类艺术的“技”与“道”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的“技”与“道”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2.
颠倒“由技进道”
“由技进道”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技”在前,“道”在后,“道”的获得是通过“技”的升华而来。创作主体通过“技”的自由运用而体会到“道”的境界,并创作出蕴含“道”的境界的作品。
学院派书法最核心的概念是“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品位”,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古典派和现代派的综合改造:“在古典派书法中看到了技巧的超高度与艺术观念的贫弱,而在现代派书法中则看到了艺术观念的强大却找不到书法的本位。前者是过于物质而实际,后者却又过于精神理念而抽象。”
学院派认为创作是一个由构思、题材、主题、形式、技巧等一连串内容所构成的过程,从而使书法创作成为一种有艺术目的的创作行为。“形式至上”、“技术品位”是为“主题先行”服务的,即由“主题” 所决定的。学院派认为,因效果的需求而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书写手段与非书写手段书写是一种技术过程;而择纸、渲染制作等也是一种技术展现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在“主题先行”的引领下,学院派对技术过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看起来不无道理,实际上又很局限。因为学院派书法的“道”是可以设计的,可以有保证地获得的,这里的“道”已由抽象变为具象,其内涵也便从无限退缩到有限。
学院派书法颠倒了“由技进道”的过程,用已知的“道”去约定“技”,那么必然使得“技”的发挥无法达到“忘”的自由境界,反之由这种难“忘”的“技”所完成的“道”也必定不会达到自由的境界。
3.亟待“由技进道”
“书法新古典主义”、“新文人书法”、“流行书风”虽然在观念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重视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强调对“技”的锤炼。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并没有背离“由技进道”的宗旨。
“书法新古典主义”强调对豪壮、雄强、纯真以及个性的追求,在发展演变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三代至两汉为古典时期,以甲骨文、金文、汉隶等为取向(不包括小篆、鸟虫书),以纯真、豪壮、雄强为追求。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三代至六朝为古典时期,以民间书法为取向,以纯真为追求。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整个书法史为古典时期,以民间书法为主要取向、同时包含文人书法,以张扬个性为追求。
此派成员富有热情洋溢的***和理念,但对形而下的“技“和具体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新文人书法”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不是‘写’字,但又的确是‘写’字。书写性特点决定了所有创作路数都要建立在‘技术纯熟’的基础之上,……对于这一流派的书家们来说,纯熟的技术还不代表一切,更要紧的可能是学养的积淀与品格的修行”。这一说法与“由技进道”的宗旨已极其接近,可惜这一流派的代表性书家并未能用自己的作品有力地践行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作品虽有一定的人文情趣和品位,但仍未能从“技”中彻底解放出来,无论从其用笔,还是点画、结字、章法等方面均不难看出刻意的痕迹。
“流行书风”强调“植根传统,面向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认为当代书法创作应该“流行新的艺术思潮”,走“多元发展”的道路;认为“‘流行书风’不是特指某一字体,也不是某一形式,它是创作思路的一种趋向。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字的结体变形。几千年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其实都围绕着‘变形’进行,可以说‘变形’是书法艺术本体的特征。变形可细分为三项:一是结体变形,二是点画变形,三是构成变形(即章法变形)。凡在变形实践中引领或跟随时代的审美,其书风则曰‘流行书风’。”
这一流派在后来又进而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认为“流行书风”的宗旨与“艺术书法”的概念最相吻合。“艺术书法”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更多地附加了书法以外的属性,强调“把书法的艺术性放在首位,以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强调艺术创造力,认为继承、借鉴、模仿都是手段,惟有创造才能达到发展书法的目的”。
“流行书风”在初始阶段过分强调书法的表象特征——变形,从而在观念上将书法定位于形而下的层次。这一观念的提出或许是针砭时弊的一剂良药,但他们却忽略了形而下的变形(技)只是进“道”前提和基础,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和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其后期“艺术书法”的概念虽已开始强调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作品,然众多“流行书风”成员并未能超越“技”的层次,他们将艺术的落脚点仍然寄托于形而下的变形,为了技法而技法,为了变形而变形,使作品流于真正的“做”的作品。这是“流行书风”普遍存在的问题,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会使其进入更高的发展平台,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会太遥远,我们有理由期待“流行书风”在不断的自身改造中依然地流行下去。
三、由技进道——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的书法发展虽然被认为高度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一种表面形式上的繁荣,真正能“由技进道”、臻于书法高境界的繁荣还有待培育和扶持。
1.“道”是研习书法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
“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书法作为中国原生的艺术形式,理应以此为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道”的境界。事实上,历来有造诣的书家“并未把书法视为简单的艺术,而认为它与天地宇宙相通,是道化玄妙的表现,是宇宙大化的符号”。
孙过庭认为书法要“同自然之妙有”,张怀瓘则声称“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将书法的本源溯之于道,将书法赋予载道的功能,是因为书法生发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并受其润泽;是因为书法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一种,它无色无类,无音可寻,无象可成,可以极窈冥,通无联,与“道”相通,富于载道的条件。
2.“由技进道”的方法与途径
(1)“技”是进“道”的前提与基本条件
在书法中体现“道”的最高境界并非是一种理论上的空谈,而是有迹可循。大道空玄,然无所不在,道乃象之深蕴,象即道之载体。书法正是以其富有哲学意味的阴阳之象来载道的,这些阴阳之象“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它们“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但归根结底是通过“技”来实现的,是通过“技”的升华而来的。若无对“技”的熟练掌握,与海市蜃楼何异?
(2)超越“技“的系缚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技法所作的阐述、分析资料尤为丰富,传世的作品也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其中技法的千变万化,这些宝贵的遗产是我们学习掌握技法最直接的途径。而我们在充分学习、熟练掌握技法的同时又要求创作中不规规于这些技法,不为其左右,进而“忘”了它们。
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庖丁未尝见全牛,说明他与牛的对立消解了,即心与物的对立消解了;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手与心的距离消解了,技术对心的制约性消解了,于是,他的解牛成了他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进而达到了“道”的境界。
我们所从事的书法创作活动亦如庖丁解牛,只有在体味到消解“创作活动”制约、消解“技”的束缚时,才能具备“由技进道”的前提。缘象识“道”,然徇象必丧“道”,从方法论而言,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技法手段,通过形象的“象”来体道,但又必须在思想上超越它们,这正是我们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在书法创作中晋级“道”的境界。
限于篇幅,上述仅从书法本体的角度、从“技”与“道”的关系来谈“道”获得。当然,“道”并非只与“技”有关系,因其源于广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也可借助相关的知识去体“道”、味“道”,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自觉地融入到书法创作中来。
--------------------------------------------------------------------------------
陈大中《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131页。
于明诠《当代书坛创作流派与格局试说》,见:《书法》,2001年第12期。
王镛《传统与流行》,见:《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专辑1,香港艺苑出版社,2002年版,4、5页。
石开《石开访谈——“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首届流行印风提名展”主持人访谈录(之三)》,见:《书法导报》2002年4月3日。
参见《以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就“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采访王镛先生》,见:《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204页。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49页。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27页。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125页。
张怀瓘《书议》,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148页。
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6页。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125页。
庄子《养生主第三》,见:曹础基著《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43页。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崔伟部分发表文章
出版人谈书法类图书的出版——崔伟访谈录书法导报:黄俊俭1.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对书法类图书出版造成冲击?如何应对?应该说,互联网的普及对书法类图书出版造成冲击是一种客观存在。然互联网于书法类图书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不仅仅于书法类,其他诸如文学、小说等类图书也同样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而且它们所面临的压力比书法类图书更大。互联网与图书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互联网多有快餐文化的成分,图书更应强调它的经典性、传承性和文化积累价值。相比之下,快餐浏览性是图书的弱项,但它却具有反复品味、研读的先天优势。在图书中,作为艺术类的书法类图书,其中的碑帖图版在印刷上强调精美、传真,这是它凌驾于其他通俗类图书、有别于网络的最大区别,也是其独立于市场的资本。我们知道,从网络下载的图片往往不能与图书相提并论。与图书相比,报纸类新闻媒体所受的冲击或更为严峻。通过分析可知,书法类图书的生存空间不会因网络而消失,它有网络所不可替代的一面,但其空间的缩水也是一种现实。尽管当前书法类图书的日子还能凑合过,但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或求得更大发展,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图书结构上重点关注有文化积累价值,具有经典意义的图书;二是从图书质量上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让读者感受与网络不同的阅读享受。其实,这也是书法类图书,乃至整个图书的内在出版要求,只是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形势下,作为出版社更应苦练看家本领,以不变应万变。2.金融风暴形成了动荡急剧、影响深远、尚未看到尽头的经济波动期,你认为金融风暴对出版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何应对?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波及到了我国,对于所有产业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就美术出版业而言,艺术类、书法类图书往往属于奢侈品,人们有了闲钱才会有心购买,金融风暴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从而使艺术类图书,特别是高端艺术类图书的销量会有所减缓。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出版业,特别是书法类图书,其市场主要依赖内需,而非出口。鉴于金融风暴并未对我国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而国家又正从多方面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因而对于书法类图书的出版前景判断不应过于悲观。当然,金融风暴的到来也给了我们深入思考出版改革的契机,可以说,我们面临的机遇应大于面临的困难。如何应对,抑或利用这场风暴?若从调整出版结构出发,似应增强对普及类、实用性强的品种的出版力度,因为这类图书的消费具有更大的刚性。当然,其对策是方方面面的,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与之相反,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战略,出版行业走出去,不但为经济效益,更有重建文化自信等社会效益的考虑,这是“大国”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可想而知。就书法类图书而言,荣宝斋版的图书在东南亚、西方诸国有些固定的读者群,影响较好。在国外消费紧缩,市场重新洗牌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打入,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扩大地牌,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3.学术出版如何增强时代感?学术类图书在整个图书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图书不同于网络、期刊、报纸,它对时代感的把握往往滞后于新闻类媒体,作为图书,往往更关注是否立得住、是否经典。大家知道,时代感越强的越容易过时,而经典性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就此而言,时代感与经典性有对立,当然也有统一,所谓经典的都是曾经有过较强时代感的。对于出版而言,对于时代感的把握不如对经典性的把握更容易。因为有时代感的东西不一定就会成为经典,不一定会被历史承认,这里面有导向把握的难度问题。因而,增强学术出版的时代感需要出版人充分的学术眼光、智慧与胆气。出版社要做出对时代现象的判断,认清是“跟风”还是“引领时风”,既不被动性的出版,也不丧失优先性与原创性的出版机会。 如此看来,能否实现学术出版时代感的增强为出版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出版社既是一个出版机构,又是一个学术机构。 近几年来,荣宝斋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一些学术类图书,诸如《美术学博士论丛》、《历代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当代书法理论文集系列》。《美术学博士论丛》已出版十余个品种,其中包含书法专业博士的专著,如陈大中的《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薛龙春的《郑簠研究》、金丹的《包世臣书学批评》等。《历代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已出版2卷,《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已出版3个品种,《当代书法理论文集系列》已出版华人德先生、朱关田先生的两种,黄惇先生、白谦慎先生、张天弓先生等的文集正在紧张排版校对中。由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5卷)将于年内国庆前出版,还有一些印学、书学的工具书辞典也已纳入出版计划,不久即能与读者见面。可以说,学术类图书已成为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类图书的主要品种,其他即便是普及类的集字、临摹图书也尽量体现较强的学术含量。我社在打造学术类图书的同时,也力求将学术性的要求延伸至普及类、休闲类的图书当中。4.您是如何规划本社书法类图书出版的?关于本社书法类图书,前边几个问题已有所涉及。图书的出版追求双效,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社在选题规划上也正是沿着这个要求与思路不断调整的。就目前出版现状而言,我社在学术类图书的出版方面已初见规模与成效,这类图书虽然编辑投入与付出较大,但社会效益、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感或能借以体现。从反馈信息来看,这类图书已得到了多数作者与读者的认可,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改进,提高出版质量,做好出版服务工作。在普及类图书,诸如碑帖、技法、集字、临摹、创作等方面,我社还有待进一步拓宽。这类图书的市场空间大,读者需求多,我们力争近期为读者打造2~3个品种,也希望借此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5.书法类图书出版同质化特征比较明显,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目前的书法类图书市场,特别是碑帖、技法类图书,可谓铺天盖地,令读者茫然不知所从。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检索,以往写文章想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到处奔走、翻阅、找卡片,点滴之见如获至宝,而今只需在网上轻击键盘便有数万数十万条信息为你所用,只是重复的、没用的太多,让你还要再次经历大海捞针之苦。出版社时常举办发行人员与书店人员座谈,常能听到他们对此之感慨。勿庸讳言,其原因即为利益的驱动。这类现象并不奇怪,图书既然是一种商品,它在市场中能赢得利润,必然会引起关注,有卖点的书当然会成为出版人优先考虑的对象。如此,便形成出版品种的重复,有的甚至简单重复、盗版、抄袭。有的同行开玩笑说,现在的碑帖都看不出谁翻(印)谁的了。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就出版方而言,乐观的一面:尽管重复,好在中国内需大,人口多,好的不好的都有人要,再说买这类书的人大多为初学,尚不具备辨别真假优劣的能力;悲观的一面:当大家都“劲往一处使”的时候,必然会撞车,车质量好的受些轻伤,质量差的,损失惨重。就读者而言,这或许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可比的多了,有了选择的空间,有的还可以互补。但这仅限于有鉴赏力的读者,事实上,大部分初学读者是分不清优劣的。 作为出版方,个人认为,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的出版。首选有原创性、不与别家出版重复的品种,这是出版规律的内在要求。即便选题类型累同,也应深入探讨,有所区别、补充、改进。同质化的书往往都是编辑含量小、出版周期快、市场需求多的普及性图书,因为它们具备同质化的便利条件,不但美术类出版社,其他非专业出版社也往往瞄上这块肥肉。我社近年在此类图书方面较少参与,不是不想赚钱,确有避开同质化出版的考虑。相反,近几年,我社增加了对编辑难度大、出版周期长的学术类图书的投入,做了一些其他出版社不愿为之的图书,较好地弥补了我社原有的图书结构,也为书法事业的发展献出了绵薄之力。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陆明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五年前,因出版拙著《簠斋研究》,得幸与崔伟相识。崔伟君面容清秀,儒雅谦和,十足的文人气质,当时想:“如此尊容,肯定抵挡过不少多情女子的追趋。”及至与他来往多了,并拜读了他的文章与著作,对他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先看到崔伟的书法,是他的小楷作品,令我双眼一亮,真可称作是“赏心悦目”。当代书家工于小楷者颇多,却少有能入目者,不是停留在追仿古人的层面上,即是坠入了俗格,难有经得上品味者。而崔伟的小字,取法于钟繇、二王及六朝墓志等,但能融化经典于个性中,结字疏朗,正欹相间,点画精到而劲健,古雅而见新意,且气格充盈。而他的手札形式的行书小字,也爽峻清丽,意趣茂密,有挺然出尘之感。其行草书取法较广,在雅正的基础上求变化与个性,俱见腕底之功,散淡自然,而无作意之态,也没有沾染不良的时习,作品富有内涵,耐人寻味,散发着书卷之气,体现了其学养与对书法的敏锐的感悟与表现能力。崔伟君一直走着治学修身之路,具有全面的修养,是书界中的年轻才俊,以他的实力与才情,定会受到书界同仁们的关注。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邱才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博士。
崔伟兄的书法以小楷胜,意在魏晋与晚清之间,温厚秀雅、张弛有度。恂恂然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
“魏晋”作为取法对象,在历代书家的眼中,其实是个伸缩性很强的概念。在吴门诸家看来,可以是钟王;在晚清学人眼里,则可能是北碑。崔伟的努力,则是在钟繇与何绍基诸贤之间做一遥远的嫁接,而且竟然委曲有致、血脉贯通。崔伟兄的趣味和见识,从中不难窥见也。
趣味的形成一如江河湖泊,可以是自然流注的必然,也可以是精心挖掘的结果。崔伟兄身怀书学硕士学位,又任资深编辑有年,艺术感觉与学理修养早已融汇贯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之谓也。
庚寅初春,临川邱才桢于清华园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郑晓华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伟道兄小楷古雅精警,点画跳跃,线条劲丽,是得晋人意深者。
行草书纵横率情,有缶翁情采。
岁在庚寅春朝,晓华。
郑寒白
《中国书画》编辑
崔伟《兰亭序》点评
古之书家莫不工小楷,若张颠、米颠以草、行名世者,其楷书亦皆妙绝一时,盖小楷为古人日常所必用,凡涉庄重之事,申恭敬之怀,必端正其书,而书家亦以此见精严不苟之性、游刃有余之技、从容自得之情。今人则专主性情,厌弃规矩,驰骛行草者多,次则殚精于篆隶,而亦肆飞扬;留意于小楷,矜平躁释者则罕其人矣。世道人心之变,于八法小技以足以征之。
此作小楷(2006年冬书)杂糅各家笔意,颇见变化之富,笔中有物,非信手泛泛写去,故无千篇一律之弊。若衡以高标,则于纯熟二字似尚有未逮也。
刊于《中国书画》2007年4期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
和崔伟兄相识是在06年的一次多人展览。之后每次的见面,崔伟兄的言谈总是平淡而温煦,一副彬彬然的学者之态,全无京城大衙门中人的傲慢之气。君子之道,原贵同气同声,一恍好几年下来了,虽天隔一方,但偶尔的相互骚扰还是雅意不减、温情依旧。
崔伟兄的作品如他的人一样,并不以惊怪变易取胜,而是重在吐气如兰般的气息塑造。观其下笔走墨虽博涉各体,但总有一种泯灭不掉的清气、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淡逸之情弥漫于书卷之间,使人如品佳茗、如对幽泉,泠泠然而又寂寂然,跟随其清香、清音之渗出、之飞扬而心绪飘散。所谓空谷传音,只在于与山体同振、与松风应和,而不在于如何之嚣嚣和愕愕。我想,这应是他在纷纭之大邑中人生生态的一种自我持守,也是对于书法一艺思虑通解之后的一种自我定位。
这种定位还体现在,作为书法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他对于二王小楷、魏晋小墓志、晋唐行书以及清人何绍基等等古人书迹的综合把握上。即在书法形式问题的认知上,崔伟兄选择的是一条能事而多变的取法和创意的姿态。他并不在意是否能够非常具象的拟古,而在乎合古之情致的发渗、会古之感动的挥运,如此,其笔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字体、书体的形态都明显地打上了他的个人理解的烙印。我认为,这与他的作品中之于个人气息的把握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是因为崔伟兄如此之内心结构使这种书法阐释的路径变的可感、可知、可行、可信。
周国平曾说,艺术家的毕生努力可以归结为两件事,一是找到自己的灵魂出口,二是为这种灵魂出口匹配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崔伟兄的心魂自守、他于书法的阐释性路径以及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形式情感的蓄积和创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洽的结构在成型、在丰富、在完满。因此,寄语北归的鸿雁,由衷地祝福崔伟兄的艺术耕耘在新春之季里播种更大的收获。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秦金根
安徽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书画世界》副主编
春行山阴道上
崔伟小字,如饱学老者春行山阴道上,秀整清雅。
老者非秀,秀者其气也。崔伟于书,执着廿余载,未尝一日废之。而尤于首师大攻读书法专业硕士之时,遍临诸家,淹贯博洽,会于胸中;亦于古文、诗词、美学、文字诸域皆所修学,涵泳其中,补益书学。故崔伟其人,文人秉性,品貌俱端,才情流溢,秀惠渊雅。近年更于编辑工作之中,搜访名家名作,与书道中仁人志士交游,学问文章益见淳实。其于书法,力求小字自家面目。上溯魏晋,取法钟王,融会元明,笔致简率,结构疏阔,大小参差,如落落珠玉,连属成篇,别具整饬疏秀之气韵。
老者非清,清者其神也。崔伟常朝摹钟王,夕临汉碑,白天埋头于文字书稿编辑之中。其虽居于闹市,车行途中,却能排斥扰攘,独享山阴道上老者之清静与寂寞。故崔伟书法无躁急剽迫之匆促,更无取悦煊世之造作。所有者,惟健笔徐行,吐纳朝露与夕辉,气格清新,韵味雅逸。
编辑一途,其优势盖能于当代正反两端,分别泾渭,免于误入歧途,少走弯路。而其广交师友,博收约取,殊于书学裨益无穷。然其劣势亦显,其白首于书稿,内纠结于细枝末节,外迫于经济任务之压力,殊少时间于书学实践之中。崔伟于编辑之职可谓优秀,请其为嫁衣者不胜数,故其工作外之余暇便少。而其于书学不忍废,常俟一双爱女酣睡之后,整理书案,披星戴月,徜徉于艺中。然书艺在于累积,并非匆促所能成。倘若天假更多时间于崔伟,其必当于小字之拙朴隽永之趣深入求索也。
小楷横幅《后赤壁赋》2007年 25㎝×78.5㎝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顾工
昆山书画院院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与崔伟先生交往多年,总是工作上的事。他是个认真的编辑。我做过编辑,也敬佩做事认真的人,于是有出版方面的事经常找他,因为容易沟通,也比较信任。后来才知道他是首都师大书法专业的硕士,对书法很有研究。这样,我们的话题更多了。
对崔伟的书法,我看得不多。他总自谦没有时间练习以致艺事荒疏。但就我偶尔看到的作品而言,每每能给我以惊喜。尤其是他的小楷,取法楷书史上第一代大家钟繇,质朴古雅,意境开张。间或流露出的颜鲁公笔法,又使作品增加了雄厚的气息。这一类作品(如其小楷书《桃花源记》),在当今的书法流行风气中,因其“古意”的坚持,而显得十分可贵。写小楷颇费工夫,崔伟忙里偷闲,能写得这么安静和有古韵,当缘于他做事的认真。非积跬无以致远,崔伟在将来定会做得更好。
小楷横幅临《荐季直表》2007年 26㎝×74.5㎝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
【2010年4月强档人物】崔伟(北京)各家评论
薛龙春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家崔伟
当书法越来越被人们当做名利双收的津梁时,却有人一直将之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如同散步与阅读,无论喧闹还是孤寂的人生,都会因此而有了寄寓。我们身边多的是小有所成便挟一技而奔走天下的书家,虽名利双收但却早早地背离了书“道”,从而失去了与书法的缘分。对于年轻人的热衷应酬,我曾作《早秀与早夭》讽之。
但是,毕竟还有人坚持自己的文化选择,不逐逐于缨尘,不斤斤于时名,比如我的朋友崔伟。他在北京读了硕士,毕业后去了出版社工作。这些年,他编了不少好书,于是,很多同道知道了作为编辑的崔伟。在一般出版社视学术书为畏途的情形下,荣宝斋出版社连续推出了很多硕士、博士的研究成果,这与崔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人们找他多是为了出书,于是,书似乎成了唯一的话题,很少有人会关心,崔伟这个书法硕士的字是什么样的呢。别人不问,崔兄也不说。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崔伟是个好编辑。我也认识一些别的编辑,见面聊天从不说编书的事,只忙着向对方高谈他的书画,又得了什么奖,又在什么地方介绍了,又出了新的集子了,又卖了好价钱了,没完没了。
其实他不说书法,尤其是不说自己的书法,并不等于他不擅长。我和崔伟见过几面,拜读过他关于何绍基的研究论文(著),但没有见过他写的字。我很好奇,一个整天编书法学术书的人字究竟写得怎样。最近一次(2006年10月)去北京,我终于向崔兄问起他的书法,他很快通过邮件发了一些图片给我。虽然他谦逊地表示只是日课,但这些作品却让我有机会比其他的朋友更多地了解了他。尤其是那些札体写就的册页与扇面,从容挥洒却充满自信,在面貌上颇受赵之谦的影响,骨力则植根于六朝碑志。他的讲述方式不是大谈高睨,而是娓娓道来,虽没有眼下书家所追求的冲击力,却十分优雅耐看。崔伟读的是书法专业,他的水准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一个从不表露自己成绩的人,乍见他的作品更让人感到吃惊。看到他的作品之后,我们通过一个电话,他似乎并不十分在意我的评价,只是说写字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倘然适意,岂必有为。他更关心的是能通过书法抒发一己之感,而工拙自不在计较之中。
书家崔伟,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他毫不介意。他仍然热心地为致力于为学术的朋友提供方便,为读者奉献更多好书。我们所了解的,只是编辑崔伟。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当书法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时,我们才能真正从中感受到惬意。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