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儿 发表于 2009-9-4 16:58

果儿碑学手记

果儿碑学手记

    ——观照白谦慎第二章节选


      作者:果儿

   我的行囊中经常放着几张折叠得像豆腐干的《张黑女墓志》的字帖,我把它从字帖上撕下来放在皮夹或名片夹中。在等车的站台上,加入取钱、购票的长龙时我都会拿起它,这时,我就会在静谧中进入“容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的语境。我的心会慢慢地安静,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不知道究竟是遇见释迦摩尼,还是菩萨。好像是一个生者在与一个死者虔诚地对话,尽管对面这个人早已化成了无机物。但只要我的目光与这几行字对遇,哪怕短短的一瞬。这个人就会存在,那段话是对一个终结的生命的总结,这些孤独的文字随时都会获得我的同情和垂青。
   书坛中有无数块这样的碑, 如同是一个“天然的坟场”,墓碑林列。有的来自狭窄的峡谷,有的来自幽暗的墓穴,它们无声无息地被人们踩在脚下,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它们不是在等待,而是在替身边发亡灵超度。它们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种关系受到巨大的外力冲击而倾覆,如地震、山体滑坡、开矿.....
    学书者何尝不是这样,不知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蛰伏在亚洲广袤的原野上超度、诵经。但能够“容光照世”的有几人?没有人会去考虑,不可以考虑。
   书法是在关于死亡的价值体系中,寻觅先祖的声音和足迹。它要寻觅的是一种关于死亡的声音,这种声音会叫愿意接近它的人“沉下去、和先祖一起深沉于黑土。”当我开始深入那些古老的文字时,就如同从尽头处去审视生命。随着时光的绵延,我不知不觉走进先人的梦魇。这里没有冷漠,没有骄矜,没有轻狂,没有喜、没有悲。在这里找不到时尚。
      我不知道这些文字在阴暗的墓穴中沉睡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又让它重新回到了人间。反正我随着它可以从当下一直走到苍茫的天的尽头。遥望生和死、天与地,在一个悠长的语境中完美的交融。
   看久了,真的想向它深鞠一躬。它让我置身于“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之境,领受莫名的恩赐,这是长眠在地下的主人赐予的。因为她的死亡,才有了这块碑,使得我可以通过它可以去领略远古的遗风。
   书法是“静”、是“深沉”。深深地“沉”下去就会和先祖一起不朽,至少灵魂会不朽。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书法,就要试着去接近墓穴的阴冷和寂寞、接近死亡。 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人到了书海就会变成一具浮尸,立即腐烂、发臭。如果学书人觉得周围“臭”和“闹”,那是因为这样的“浮尸”太多和要将要死亡的人太多,他们在作垂死的挣扎。但没人可以活着出来。

书法是一种静默,是以顽强的意志去和死亡坚守。

[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09-9-15 09:12 编辑 ]

果儿 发表于 2009-9-4 17:00

我觉得书法中“碑”通“悲”。我读碑会读出许多“悲情”。

杨梅岗人 发表于 2009-9-4 18:03

face8 face8 face8

果儿 发表于 2009-9-4 18:25

    我能不能这样想:书法学习的对象是古人——已经死去的人,如果把书法书法看作一种语言,那么,书法就是一种和亡灵交流的语言。学习古代书法就是在揣摩亡灵的心理、阴间的社会等级和各种建制,如传说中的阎王、十八层地狱等。
    如果把书法看成一种职业,那就是一种“代表活人”和亡灵交谈或代表亡灵向“人间”传话的职业,是“人间”和“阴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事实上人们谈论书法也总是以神、韵、气来概述书法的形质。这些都是很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到一股“阴气”。
      那么,什么人?为了什么事?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和亡灵“沟通”呢?要建立“人间”要和“阴间”通话机制呢?答案是:相信迷信的人,目的是想了解“鬼神的意志”,了解自己前程的吉凶祸福。
   甲骨文就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其他时期的书法也有这种作用,现在也不例外。
      因此职业书法家,从谋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神职人员”之类的工作,就像西方的“神父、牧师”,中国的“巫师、道士”。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大师”,其实叫“大仙”更合适。主要工作做“做阴寿”“过五七”、“关盲”、“画鬼斧”等一系列迷信活动。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好像是阎王爷的“传令兵”。让善男信女看上去确有其事。
今天的书法大展上,那些谁也看不懂的、连书法家自己自己也说不清的那些名为草书、篆书的东西和形同“天书”的墨团,很多人把它尊为“墨宝”、“妙墨”。这些东西作品与“鬼斧”有区别吗?
    常听人们发牢骚:简直是“活见鬼”了。书坛上闹鬼的事常有,因为有人在装神弄鬼,有人已经修炼成了“鬼”,有人生来就是“鬼”,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书法。

[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09-9-4 18:39 编辑 ]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9-4 22:45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9-9-4 16:5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果儿碑学手记

    ——观照白谦慎第二章节选


      作者:果儿

    书法是“静”、是“深沉”。深深地“沉”下去就会和先祖一起不朽,至少灵魂会不朽。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书法,就要试着去接近墓穴的阴冷和寂寞、接近死亡。 ...

非常喜欢这一段。我还想说,在所有我喜欢的碑或者帖里,我都看到不朽。不但它们神明若焕而不朽,而且我觉得书者也在寻求不朽,而且,他们很大程度上成功了。不朽本来就是他们的目的,无论是希望,还是他们寻求的技法,都为此目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得仁。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4 23:06 编辑 ]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09-9-14 13:58

为什么不朽的作品有若神助?

那是成功的书家具备了聆听神谕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的品格.
=====================
书如其人,偏执一隅,风格独造的作品为什么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那时人类抛弃狭隘,自私与偏见,向往美好光明的见照.太阳的背后是什么?月亮的背后是什么?em2 em2

923758056 发表于 2009-9-14 14:11

em4 em4 em4

清乙居士 发表于 2009-9-16 11:10

em1 em1 em1

王玮ww 发表于 2009-9-16 11:12

em11 em11 em11 em11 em13

东草房 发表于 2009-10-14 19:08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9-9-4 17:0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书法中“碑”通“悲”。我读碑会读出许多“悲情”。
是因为多为墓志吗?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果儿碑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