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0:09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0:29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0:31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0:33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0:37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 本帖最后由 李立山 于 2009-8-3 10:54 编辑 ]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1:08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1:19
【况尉知渡】暨莱芜书法收藏展全记录 况尉先生特别委托感谢所有朋友和师长关注李立山时客花家地南街
[ 本帖最后由 李立山 于 2009-8-3 11:26 编辑 ]
李立山
发表于 2009-8-3 12:25
期待大家精彩点评
程元和
发表于 2009-8-7 20:21
第一个
跟上祝贺
该得大奖啊
祝况尉先生书法展览圆满成功!!
偶在《中国书法》欣赏到先生的作品。传统的东西很多 值得学习。如有大小二王,老米,老苏,老黄,何绍基,徐渭等等的味道。并且古意十足。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作品写来轻松自然。毫无刻意为之。平和中庸,颇有名士风度。特别是作品的气息相当的好。喜欢!
有幸再次在这里看了介绍先生的作品和图片,从中看到先生做人为世的作风。很是欣赏。再次
祝贺
帮忙题个
茶禅一味居
能否是四尺横幅
这样
好装裱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程元和 于 2009-8-18 15:39 编辑 ]
长江一沙鸥
发表于 2009-8-13 20:53
近来况尉先生的网络展的确很火,评者如潮,一路看来,多是溢美之词。有的甚至为了获取奖品,不惜人云亦云,堆砌辞藻,叠加文字,实质不着边际,让人读了一头雾水。我想,这其实并不是况先生所需要的,对营造论坛健康的批评氛围也是无益的。这些天来,多次欣赏况欣赏的作品,阅读网上的评论文章和读者的留言,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如何审视传统书写和学院派教育。在这方面,无论是他多年来对传统书写状态、书写精神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还是他两次在学院学习、深造书法艺术的经历,都为这个话题的展开和深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他其间十多年旅居海外,非但没有受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反而更纯粹、更深切地迷恋传统文化,追求传统书法经典纯正的笔墨语言和书写状态,无疑又深化了探讨的价值。
在目前,有一批有性情、有觉悟、有思想、有追求的艺术家看到了当代中国艺坛的浮躁、浅薄、虚幻的一面,从而自觉回归传统文化和传统的艺术状态,注重人的整体修养的全面提高,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炼方式,追求“人”与“艺”的统一。学习传统经典,不但重视对作品的理解,更强调从精神层面的贴近。况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和忠实的践行者。他早年便接受了正规的书法艺术教育,后来十多年旅居澳洲,不为外面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所惑,对书法的痴迷反而更纯粹,又回中央美院读邱振中先生的书法博士生,潜心修炼。周祥林认为是一种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使他更加纯粹,其实这何尝不是他身处两种文化语境自我比较和鉴别的结果。也许正因为他身处两种文化语境,才能以更独特的视角和心态来审视中国书法艺术,从而摆脱了很多诱惑和干扰,反而能更贴近传统书写的状态和精神。
从况先生现在的作品看,主要是“二王”帖学一路,强调书法的自由书写状态和自我内心的感受,不求时尚,不做作,不卖弄,用笔用墨都很讲究,最大的优点是鲜活、温润、儒雅,有谦谦君子之风。但其作品远没达到前面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完美。他强调书法的自由书写和自然生长的状态,这是很有价值的,但如果对其不足也视而不见甚至当作优点来称颂,不但对其本人不负责任,而且也不利于正常和健康的批评。从整体上看,其艺术语言还是太单调了点,结字和章法都太“平”了一些。欣赏者多赞其书法的书写性和“漫不经心”的状态,这是不错的,但观古人书法经典,在自然书写中时出意外精彩之笔,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方为上品。其次,用笔也简单、直白了点。在连续运动中有时未能充分表现毛笔的弹性,衔接不自然,有时小动作过多线条不干净;勾多为顺笔拖出,欠劲健,尤以竖弯勾为甚;墨色强调枯润变化,有时稍嫌做作,枯笔破锋较多,有时甚至是用笔“擦”出来的,显得“火”,如71楼书李白诗枯笔多处运用不佳。古人作书强调“实处见功夫,虚处见境界”,先生书法虚处尚需锤炼,多看林散之草书或有所悟。
况先生拥有传统书写的心态,又多年受学院派的教育,着实让人羡慕。相比之下,有的所谓书画家以传统自居,轻视和非议学院派教育,实属迂腐。平心而论,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学院教育功不可没。把当前书坛的很多弊病归咎于学院派教育,的确有失公允。从况先生现在和往日书法的对比中,不但可以看到其自我审美追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学院教育的逐步完善和深入。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技法研究,借鉴当代学院教育的成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况先生是幸运的,已经具备了走在书法创作前沿的状态和条件,但同时也正如邱振中先生所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要被网上的表扬冲昏了头脑。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保持状态,潜心传统,勇猛精进才能走得更远。
一家之言,不足为凭。也许太过直率了,这些话曽贴于其他两个专题,都未获得况先生所题的斋号。在此再贴一次,如果可能,请题斋名“明月小山楼”,并题上款“贞华先生雅嘱”。若能来一本签名的作品集学习学习,则更妙。
402160重庆市永川区人大常委会王贞华13399868988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