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23
白砥 以《争座位》为基础的创作02
[ 本帖最后由 王业 于 2009-8-2 18:24 编辑 ]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25
白砥 以《裴将军诗》为基础的创作
[ 本帖最后由 王业 于 2009-8-2 18:26 编辑 ]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26
白砥 以《裴将军诗》为基础的创作01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28
白砥 以《裴将军诗》为基础的创作02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29
白砥 以《裴将军诗》为基础的创作03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30
白砥 以《裴将军诗》为基础的创作二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31
走进经典碑帖之——朴拙意趣《张迁碑》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隶书,高270cm、宽115cm。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额× 书二行十二字“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最早榻本为明榻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清初榻首行“焕”字不损。最初记载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
[ 本帖最后由 王业 于 2009-8-2 18:33 编辑 ]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32
祁 斌:《张迁碑》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主要有那些特色?为什么说《张迁碑》是学习隶书的极佳范本?它对其他书体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白 砥:《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全称《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碑Ô 在山东东平,现置山东泰安岱庙。东汉隶书,已基本走出西汉时带× 意的写法,字形由长趋方趋扁。《张迁碑》已是完全隶变后的字体,但书写者似乎对于“古法”还情有独钟。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线条沉厚浑穆,与西汉时期的《五凤刻石》等相比,《五凤刻石》圆融,《张迁碑》方劲,在其一为圆笔,一为方笔或方圆结合的用笔之故;二是结构不拘一格,巧中出拙。《张迁碑》不同于《礼器》《曹全》等汉碑,其字形多变而少定式,没有束缚但又中规中矩,结字方式极为巧妙,但丝毫没有刻意安排的感觉,字的大小、方圆、长扁等相映成趣。这种巧中出拙的美感,多为一般人不解,故《张迁碑》的价值在历史上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认定。
《张迁碑》作为汉碑隶书的代表作品,其实是毋庸争议的。如果说《礼器》《曹全》《张景》等可作为学习汉隶的基础范本,《张迁》则可作为在有一定基础后深入学隶的最好教科书。清代伊秉绶、何绍基等大家均为所取法,并出而自成家数,他们风格的老到深厚无疑从《张迁碑》中汲取许多。我以为《张迁》与《石门》是汉碑中风格最为强烈、同时也最难学习的两件作品,如果没有相当的基础,它们线条的质量及结构的变化很难理解。如初学即入手其中,有时可能会不得门径,线条容易写得粗糙,结构容易写得怪异。所以,我主张学隶先学相对平正、笔法明显一路的,待能做到稳、准、狠之后,再学《张迁碑》,或许能够悟到它的高妙。
学《张迁碑》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够学习一种隶书,更重要的作用在锤炼笔力、体验古穆。若能将这种沉穆古拙的感觉写入行书、草书,其格调自会很高。
[ 本帖最后由 王业 于 2009-8-2 18:34 编辑 ]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34
白砥 临《张遷碑》
[ 本帖最后由 王业 于 2009-8-2 18:36 编辑 ]
王业
发表于 2009-8-2 18:36
白砥 临《张遷碑》二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