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34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李有来(读帖有奖)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 >>> 李有来



相关链接:书艺公社“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实施计划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10844&extra=page%3D1



      为回报广大会员对论坛的支持,特添加设置李有来书画读帖评论有奖活动,将在8月20日之前,选出30位评论奖(优秀评论还将收入李有来先生以后出版物中):
   30位评论奖,各获得李有来先生签名作品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作品系列集——李有来 卷》一本(正度八开本,价值90元)。
    具体活动时间为8月20日结束!并揭晓获赠名单,期待您的关注和精彩评论!


[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09-7-25 02:10 编辑 ]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35

李有来·艺术简介
李有来,1969年3月生于安徽省和县。先后拜林散之、黄叶村、张荣庆、刘炳森、程大利为师问字习画。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创作艺术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徐悲鸿美术奖”、全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数十件国画作品散见于《美术》、《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等报刊。1994年以来,曾3次成功举办“李有来书画展”,有《李有来书画集》、《笔墨本质·山水画名家李有来作品集》等著作、字帖、教学光盘20余种行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

[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09-7-12 19:37 编辑 ]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3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原所长):
  喜披手卷读梅诗,字字冰清抱玉姿。
  解得融今通古意,似曾相识更随时。
  ——喜读有来同道书作后,中石于甲申之初。
(此为欧阳中石先生为《李有来行草书前贤题梅诗长卷》所作七绝)

● 李铎(中国书协顾问、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文职将军):
  梦里花林起翰光,蕊寒枝瘦若冰霜。
  如今字入梅林境,手卷铺开满卷香。
  ——观有来书梅花诗后题,甲申冬月,李铎。
  (此为李铎先生为《李有来行草书前贤题梅诗长卷》所作七绝)
  
● 张旭光(中国书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非典真猖狂,逼我写二王。
  又见有来字,清雅不慌忙。
  ——甲申年岁末,张旭光题。
  (此为张旭光先生为《李有来行草书前贤题梅诗长卷》所作五绝)
  
●张荣庆(中国书协原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右《行草前贤题梅诗长卷》是去夏有来君居家躲避“萨斯”入侵时所书,挥运娴熟,雅洁可爱,余与有来为忘年交,深知其极好学,又极聪敏,繁忙公务之余,读书、临池恒无虚日,书画篆刻多管齐下,孜孜以求其高致,比来屡以书作见示,较之以往,更有精进矣。又知近来复潜心临习秦汉玺印,下刀便逼近古贤,信夫后生可畏。余既衰朽,愧无建树,充其量不过一铺路石耳。然观有来书作,余益坚信中国书法自古至今得以递相祖述薪火相传,线不断、味不变者,盖有正脉存焉,正脉即主流,主流有如大江东去,势不可挡,其前景亦无忧矣。
(此稿为张荣庆先生为《李有来行草书前贤题梅诗长卷》所作跋语)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4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薛夫彬(中国书协第三、四届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有来虚心好学,不自傲,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有新的思索、新的追求。尝见一些青年朋友,一旦取得一些成绩便自我膨胀,变得不可一世起来,很多人因此成了孤家寡人,止步不前,甚至消沉下去,十分令人惋惜。有来则不然,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恭自律,不事张扬,甚至连他身边的同事都不大了解他在艺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这是难能可贵的。我见过不少有来临摹“二王”、米南宫、董香光、赵松雪诸家的日课,也见过他的各种探索性习作,其中的风神、灵气、技巧、匠心姑且不论,那令人吃惊的数量和精审准确的体悟,就足以让人明晰地感受到他的那份执著投入和平和的心态,我以为这就是他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来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深知“视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他对传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譬如他长期致力于帖学,于二王一系追根溯源,用功尤深。应该说这是一条正统的艰辛之路,多数人都在这条路上苦苦求索,而要有所收获则需要费一番脑筋和时力,蜻蜓点水,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有来深谙此中道理,他能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透析二王一系书风,把读帖、临帖与探究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相观照,不是简单地面对几本墨迹日夜临池痛下苦功,而是力求寻绎到古人风流倜傥的审美本源,使研究对象立体化、生命化,力求与活生生的古人对话,从而把自己带进自我营造幻化了的魏晋审美意象之中,这样一来,他就能牢牢把握帖学的精神内核,下笔自有一股暗合古人的审美情致。我以为,学习方法的正确与灵活,也是有来获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此稿摘自薛夫彬先生所撰《根于传统,发乎性灵-青年书法家李有来其人其书》一文)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5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刘恒(中国书协理论研究部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在近二十年蓬勃不衰的书法热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一批军旅书家的脱颖而出并活跃于书坛,特别是这一群体中的青年作者,更是屡屡在各种重要展览中夺标折桂,深受好评。李有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其近年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风格气息上侧重于对秀逸典雅的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用笔技巧娴熟优势的同时,更注意心态的调整控制,使作品在面目的稳定性和精到程度上逐渐完善起来。其行书用笔虽得力于米芾较多,但稍加改变而出以平衡和清健,不故作欹斜跳荡;结字在取法“二王”的基础上,又溶入赵松雪和董其昌的某些姿态特征,精谨流丽中时见散淡萧疏。草书则出入怀素、王铎,线条飘忽宛转,灵动爽洁;章法紧密连贯,聚散自然,心手相得之际更有率真之趣。他的笔下具有一股从容洒脱的韵质,但又很难确指是专学哪一家。这种效果的形成,一方面体现了作者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反复临习揣摩而获得的技巧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更反映出,作者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还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没有被古人完全束缚,而是力求将古法变化成为自己的本领,并从中摸索和强化个人习惯乃至风格特征。我想这种现象正表现出有来的聪明和灵气,是他在书法上进步迅速而明显,才到而立之年便已成绩斐然的底蕴所在。
  (此稿摘自刘恒先生所撰《熔铸今古抒写性灵 ——李有来和他的书法》一文)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5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刘洪彪(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
  以年龄将有来划归书界的“后生”之列是无疑的。但是否“可畏”,则要视其作品是否有高于其年龄的格调和品位。有来的确是颇具才情和悟性的。撇开他追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山水和远摹朱耷、近拟齐璜的花鸟,以及似入秦汉、犹涉明清的印痕不论,仅观其书作,就有刚过闹市、又走空巷,才沐甘霖、再晒烈日的感觉。有来不仅真草隶篆皆能,软毫硬毫兼施,榜书小字都写,且每种书体又有多样的取法和借鉴,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经营和布置。透过他的点画,依稀可见二王的俊丽、米芾的劲挺;随着他的线条,仿佛又有王铎的洒脱、鲁公的雄浑。凭着少时的心摹手追,他能默写出林散之散僧入圣的模样,亦能挥运出武中奇奇崛厚重的线条;只用半年的耳濡目染,他便能将张荣庆神静度凝、萧散秀逸的行书楷字写得逼真乱本。最为可贵的是,有来年轻气盛却不狂野浮燥,植根传统但能紧随时代,取法古贤而又问道今人,故其书作显得营养丰富,发育健美。
  此稿摘自刘洪彪先生所撰《后生可畏——李有来书画展观感》一文)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7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王家新(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我对有来心仪已久,直到2000年才在张荣庆先生召集的一次聚会上相识,这位年轻的军旅书家给我的学书生涯带来一阵阵清风、一缕缕思绪、一次次感动。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千呼万唤李有来》,后来几经耽搁,最终没有成为报刊追捧他的介绍文字。事隔两年,有来果然像我当时***预言的那样,在今日书坛卓然擎帜,而我们在四时更替的交往中,有了频繁而深入的交流、认知与默契,我想此刻谈论和赏析有来的书画作品,就少了些盲目、客套和浮华。
   有来备受书坛瞩目的作品主要是行草书,其风致应归为“二王”一脉。他的字洒脱舒畅,又凝练踏实,没有对晋韵经典长期的心摹手追,绝不会有此气象和表现。有来学书起步很早,少年砥励,焚膏继晷,又曾面聆林散之等大师指点,自不寻常。参军之后,卫戍于京华,浸润了丰厚博大的人文气息,交游日广、转益多师,尤其是经荣庆先生点拨,既得要领,复能超悟,庶几蔚然。体察了有来的书艺历程,我们可以分辨出其书作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功力深厚,二是天资绝颖,三是浓郁的书卷气息。作为年轻一代书家,有来做到了面对种种诱惑而心静若水,执着坚守,能不堕于时流,又不违时轮,确实难能可贵,有来的实践对当代书坛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
(此稿摘自王家新先生为《李有来扇面书画集》所作序言)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7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刘彦湖(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有来兄的书法是有目共睹的,直追二王一系的帖学,纯纯正正,清新雅健,十年前就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更不必论现在的进境了。
  他的篆刻与他的书法一样,在风格的取向上同样是含蓄秀丽的,这与时下司空见惯的大刀阔斧的劈杀是迥异其趣的,但是他的含蓄秀丽与刻意求工的一味 雕饰如那些平庸工整之辈的细朱文也自是不同,他的印是有古意的。惟其有古意,才使得他的篆刻有了回味。具体地讲,有来的篆刻是深植于对古玺、汉印,尤其是对秦半通印的借鉴和参证上的。有了对于古典的借鉴和参证,便有了一种内在的气息,于是他的秀丽才不会显得纤弱和刻薄,而是象吴昌硕所说的如古原之树般的天然深秀了。他的单字印、半通印如“雷”、“钱”、“马”、“陈”,如“大吉祥”、“澄怀”、“佛心”、“润楼”等等便是些古意盎然的佳构。
  (此稿摘自刘彦湖先生所撰《方寸间自有地——李有来的篆刻艺术》一文)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8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崔自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画报》主编):
  李有来之聪明,是书法圈子里朋友们所共识。但当我读到他所赠《李有来书和画》时,所领悟到的,或不止于此。
  我一直认为,聪明人的表现所在,决非仅仅是其自身之情性方面,更表现在其对自身发展趋向的整体把握,这种“自觉”,激发出一种实现目标的动力。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艺术家的风格,与其师承机缘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这也只能是一个外因,从根本上决定或者动摇其面目的,还是其本“心”,其心性所在,乃其慧根所在。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恒存之理在焉,不会发生些许之错误或隔膜。“法尔如是”,有心之人,德在其中,非虚语也。我从李有来现有的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那种非凡的吸收力,这种端倪,可谓他的敏性之一证,若复修以定力,持以工夫,养以学问,无限景致,可期矣。
  (此稿摘自崔自默先生所撰《李 有 来 的 气 象》一文) 

叶武 发表于 2009-7-12 19:49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李有来专题】




李有来书艺大家谈



●虞晓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博士后):
  有来兄少从大师门下,素以王书为业,然能不拘于往昔王系帖学书家藩篱,专泥枣木之气,盖其能以精神高度俯视王系笔法之演化及由来。其不仅排叠历代学王名家笔意之得失,祛伪存真,以明识鉴,更善从王系笔法之生成中,领悟王字之真谛。故有来书翰,乍视流逸,然其笔意莫不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实以于精神冥通逸少,持有来书与北宋“院体”相较,二者虽皆出于大王,然有来学王实“为己”,“院体”则为人而作,以此言之,有来书乃真王字也。
   有来兄学王重精神,其挥运之际更以宣泄精神意气为能事。观有来书翰,令人回味者有二。其一,线条字势,摇曳多情;其二,结字布白,虚和生韵。二者神韵所生,俱不离书家精神意气。所谓精神意气,一谓书家观天地万物之情态意绪而储于心者,此间深意非俗者可议。
   (此稿摘自虞晓勇所撰《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相通》一文)
   
● 赵山亭(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书法家):
  对于李有来这个名子和他的书法,当代书坛及关注当代书坛的人,大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知道李有来还擅长绘画和篆刻的人,可能不会很多。
 面对有来的“王字”书法、“黄氏”山水和“秦汉”印章,面对他多年的所思、所悟、所做、所为和逐步走向成功的历程,使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创作不但需要***、需要灵感,而且更需要丰厚的智能结构,更需要理性,一种思考后的理性,理解、理悟后的理性。
  有来频频地入展高规格的书展和获奖,并不是偶然的。这既得益于他二十多年反复不断进行临摹和参悟,又得益于不断扩充自己的智能结构和对创作全过程的理性把握。他由书入画,又由画理渗透书法,由书入印,又由印入书,相互观照、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相得益彰。
(此稿摘自赵山亭先生所撰《常令人吃惊的李有来-读李有来篆刻近作有感》一文)

●蔡大礼(北京小刀汇青年印学群体主要成员):
  有来篆刻可以用“秀润”二字概括,他以利刃冲刀为主,印面布局多采用汉印平实一路,不造作姿态,不求险出奇,但清雅大方,线条也不乏金石感,白文“润庐”一印,用汉私印刻法,挺拔清健,线条却不油滑,“润”字篆法有巧思;“佛心”一印图案化的特点突出,几个方块的分割很有趣,朴实中掩藏着机巧,其他如“乐善”、“润楼”、“有来私印”等拟汉之作,也都妥贴到位。
  书法篆刻虽说渊源相通,而材料工具表现手段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其相通的道理,分析掌握其不同的特点,才能使之融会贯通,这些是我与有来谈论最多的问题,相信以他几十年的书龄,书法艺术积淀深厚,更兼天资与勤奋,他在篆刻领域不断精进并有所成就是毫无问题的。
   (此稿摘自蔡大礼先生所撰《李有来篆刻片谈》一文)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李有来(读帖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