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龙 发表于 2006-3-6 16:47

水墨中国-------卢乐群老师书法新作

卢乐群先生的书法艺术
文/戴家妙
http://www.gjart.cn/shop/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311&page=1
沙孟海先生曾主张学书法的人最好兼学其他专业,究其用意是希望搞书法的人要以学问为根基,贯通书法,其书的境界自然会高超的。如果将这句话做扩大一点的理解的话,学书法的人若能精通他艺,其心态、视野自然要平和、宽广许多,更能对名利有清醒的认识,保持一种超然淡泊的心态和一份对艺术的纯真之心,从而实现对自我与对艺术的超越、再超越。
卢乐群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在书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从不以书法家自居的艺术家。他幼承庭训,对文学、书法非常痴迷。青年时代,师从乡贤朱在勤先生学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往这方面发展。但对艺术的渴求始终藏在心底里,一直到他苦心经营装潢厂,仍没有停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一有闲暇,就跑杭州,向沙孟海、陆维钊先生请教,深得两位先生的青睐,这使得他见识大增,学业大进。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他经营的厂蒸蒸日上时,他的书法也频频在全国书展中获奖,名誉书坛。而许多与他同时在全国展中获奖而名声鹊起的人,仿佛流星划过,再也未闻踪迹。卢先生却是几十年如一日,仍然故我,先管理经营事业,后操翰弄墨雅玩,疏于应酬,淡于名利。甚至后来在全国书展中,也很少看到他的作品,这是很令人敬佩的勇气!正如朱关田先生在他2002年出版的《卢乐群书法作品集》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兄虽以书法名世,其几案之上,辛苦笔砚之役,勤笃精励者,盖与养志写意,勿以书自命也”朱先生与他知交数十年,当为知心之语。
晚清以降,书坛兴起碑学。风靡之时,大部分学书之人皆以附和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尊碑抑帖,尊魏卑唐。然卢乐群先生没有随波逐流,自有主见,对“二王”情有独钟。早在六、七十年代,他主要临习李北海,颜真卿以及宋四家书法,俊逸有加,堂庑宽博。到了八十年代,在汉隶方面用功最久,深得“以中锋取势,以折锋取姿”的妙用。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借鉴近现代大家吴昌硕、于右任、陆维钊、沙孟海的手法,极力追求雄强,使得书风为之一变,并获得世人认可。其中最代表的就是他在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书展和全国第三届中青展上获奖的作品,用笔老辣,沉着痛快,秀逸之中又显古雅之趣。
接触过卢乐群先生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印象,觉得卢先生话不多,而且还比较难懂。一是他的方言,二是他说话简略,且有跳跃性,大有西方文艺所谓的“意识流”的感觉,可见卢先生是呐于言,敏于行的。但我觉得他平和谦逊的背后,有一股澎湃的艺术***。记得几次书协开会,卢先生的发言都是有关创新的话题,更可见他的借古而不泥古的思想。近年来,他的字一直在求变。一是求简,他从楼兰残纸、简牍帛书中汲取了许多率意质朴的营养,使得书风又为之一变,将文人潇散疏宕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求生,他一直想把隶书与行草书的写法结合起来,将隶书的古雅与行草书的流美揉在一起,富有新意。这在他写对联、匾额时,仿佛更见典型,更有英锐之气。三是求真,卢先生每作书前必求多方策划,一旦下笔,则忘其形迹,至美之寄,弥见天真,尽显心底的波澜。记得有一次他同我讲,书家既要“无我”,更重要的是“有我”。他这种探索就是向着完美的“有我”境界迈进。
卢先生的书法追求气势,富于力感。在字形上一任自然,不故作惊人之态。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在法度之内。他作书下笔重而不滞,且多施浓墨,很见缶翁《石鼓》遗风: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董其昌的书法时称:“能于姿致中出古淡”,移来评卢先生的书法亦无不可。卢先生的淡是来源于用笔、字形上的求简,有点弘一法师的感觉,充满了一种超脱宁静、不激不厉的气氛。当然,卢先生的字还是用简逸的笔致写雄强甚至古奥的书风,这是清代晚期书坛的一种风气,由于新发现了很多的甲金文字、碑版墓志,所以,书家作书都喜欢杂糅各种书体,别字、异体字风行,书风趋于古奥,像何绍基、陈介祺、吴昌硕等都有这一爱好,只是现当代书家很少去尝试罢了。据以推想,卢先生是从此与古人合辙的,其得意处又在笔墨之外的,入古、化古、出新之旨备矣。
唐孙过庭《书谱》中云:“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入书俱老。”这是每一位书家都想企及的境界,但要真正做到是很难的。但我从卢先生的书法中,看到他的心很坚,志很猛,功愈勤,宛若年轻人,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是最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原载《水墨中国》2006年第一期 P42—P61)
----------------------------------------------------------------------------------------
看了一些作品,使我非常感动,乐群兄对书法理解的那种深入、那种松驰,那种内心所表现出的对用笔、对情调、对结构的控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卢先生非常好地超越了碑与帖在面目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很大差异,把两者之间的精华尽可能揉入到自己的笔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发。
——叶培贵(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导)
读乐群兄的作品,一股雄迈清峻之气迎面袭来,令人兴起。其行草书严正中寓跌宕飘逸,狂放纵肆中而又不失儒雅风度,其中精品不让明代大家,不信今不如古。
——王冬龄(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术家院教授、博导)
乐群兄是一位很有开拓思维的书家,他的一些作品极具现代意识,这份求新精神在中年一辈书法家身上是极为难得的。
——陈振濂(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其根基十分扎实,用笔精到细腻,点画沉劲入骨,而其结字平中寓奇,饶有姿态,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王字风范。但从其创作的行草作品来看,却又大胆地吸取了明人草书尚气势、重笔力的巨幛大幅章法,追求沉着与痛快的完美结合,读其作品确能给人以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刘小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卢乐群先生书法让人特别感觉到宁静,不浮躁,就像喝浙江龙井茶,有一种清和的滋味和感受。
——谢云(中国书协原秘书长)
卢先生的书法是一种文人书法,越读越清淡,像文化的一种内容,卢先生的确是位淡泊名利的书家。
——崔志强(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
卢先生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的时候,会冲破以前已经得到的成就的束缚,而敢于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使我感到很佩服。
——刘恒(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
卢先生淡泊名利,比较怡静,宠辱不惊,这一点是很高尚的品德,在他的书法作品里也得到了印证。
——白煦(中国书协展览部主任)
(原载《水墨中国》2006年第一期 P45)
http://workgroup.cn/bbs/dispbbs.asp?boardID=94&ID=8009&page=1
-------------------------------------------------------------------------------------------
唐代高士孙过庭学书有三步骤,其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乐群兄书法日见温厚与质朴甚至于率真,似已骎骎焉步入“复归平正”之阶段。孙氏平正,险绝,平正,否定之否定。其最高境界,所谓“末年多妙”,“风规自远”,虽以王右军为例,其实乃夫子自道,缘以自身之“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这显然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发明。
于是,想起了括苍才子刘长春兄对乐群的评议,以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哲人式的书家,行经“近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老庄”。且与临海的北固山联系在一起,在《北固山与卢乐群》一文中具体写道:“乐群性格素来恬静,他的书法也充分展示着主题的自在性。或飘逸,或简淡,或雄健,或自然,一点一画之间,宣泄着的都是他的内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波澜不惊,有如静定不言的北固山。康南海说:‘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了悟之后,便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朱关田(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
(原载《卢乐群书法二集》序)
http://www.zgshcb.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ID=579&page=1

李钟 发表于 2006-7-9 08:10

卢乐群老师书法新作

中国书法收藏 发表于 2006-7-16 13:36

乐群兄是一位很有开拓思维的书家,他的一些作品极具现代意识,这份求新精神在中年一辈书法家身上是极为难得的。

中国书法收藏 发表于 2006-7-26 18:48

卢乐群书法: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墨中国-------卢乐群老师书法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