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狼 发表于 2009-6-26 02:17

转载

周鸿图先生传示(净版)

   问:周老师我学书法已经十年了,自己也十分有兴趣,但总没有大的进步,希望您先看看我的字,再给我开个药方。
   答:你因为是自学书法,泛泛地写了十年,这样写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行。因为你自己不懂,你临的《集字圣教序》,表面上看虽然很像,不懂的人认为你写得不错,但我看,根本不行。《集字圣教序》根本就不是初学或不得笔的人能学的。你写的点画都是僵的,说明你根本不了解笔法是怎么回事。你不要再学此帖,先写楷书。楷行草从笔法角度说都是一体,以后你就知道了。但必须先写楷书。
   
   问:周老师,我临的与我自己写的东西总是有距离,感觉学的东西用不上去,这也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答:你那个临的东西问题太多。首先,我就不认为你那是临字,你是在描字、画字,根本不懂“写”的含义。你描得再像,也没用。你那个“像”让我看不值一分钱,根本就不像,形神都不到。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是照着葫芦画瓢,这是不懂用笔的问题。具有正确的用笔方法之后,再临摹,还必须要对临、背临、记牢、熟练、功力,才有可能自运时写得好。据我所知,你即未摹过字也未背临过,只一味傻临,有什么用!何谈创作?
   
   问:楷书我该临哪家?
   答:唐楷哪一家都行。你们普遍的问题,就是看不懂。我的意思是说,看不出东西来。即使发现问题,路子也是错的。平时你们不是都在说:“气息、格调”,一听就是外行。气息、格调、境界等等,看不见、摸不着,对自己毫无实际帮助。你们看历代书论中,对书法有见识的莫不谈法。现在有很多写字的人写得不怎么样,体会倒不少。动不动就有心得,在明眼人看来,很可笑。再有就是普遍存在的粗心大意,不能深入。不知道书法必须言传身教,才能得法,否则凭自家领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真正绝顶聪明、自悟天成。这种人我没见过。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有些人靠自学能写得很不错,好象就差一点,其实这一点点差距就是天地悬隔,天壤之别。你们要想真实学写字,目前就不要想得什么名利,当然这也是求名利,但这个大得多,就怕你承受不起。要么就把它当作自娱自乐,修养身心,也挺好。我现在很支持这样的人。因为要想写得好实在是非常难的事。历代书家中真正的书家,我数了数就十几个,可见难得。
   
   问:您说《圣教》不适合初学,初学行书学《兰亭序》如何?
   答:《兰亭序》也不适合初学。 兰亭被历代书家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一个人一上来就学天下第一的东西,志向是好的,好象是符合取法乎上了!其实不然。取法乎上,是指取法,不是取帖。王羲之的水平与审美高度几乎是我们无法揣测与臆度的。世称“二王”的王献之,其水平也是不能同其父相比的。所以唐太宗抑献扬羲,一定有其道理,他看的二王真迹多。 说实话,除羲之外,也只有小王可与其并称了。唐代诸家又别一面目,不敌小王。可想王羲之书圣的水平了。《兰亭序》可看可读,先不忙着写。等于是一个人要想当主席,自己最起码也要是部级以上或是副总理以上,平头老百姓一下子想做顶头上司,可能吗?所以必须先积累。取法乎上,是指取用笔的合理方法。合理就是上,平衡就是上,法还有个定法与不定法呢!法度可从唐人取,再旁窥宋元,特别是赵松雪,真迹多,非常适合初学入手。世人都云“学赵易俗”、“易软”,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外行。学赵松雪字,写得俗,不是赵松雪俗,是学的人俗。学赵字软,是学赵的人软,和老赵无关!傅山的那套“宁丑勿媚”说,可以说是作秀。傅山这个人一生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别信他的话。你们要知道书法史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是个独特的时期。因为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几乎为零。对法度的认识惊人地欠缺。 我告诉你们,与其急噪地乱写十年,毫无长进;不如寻正路,练十年,也差不多了。哪个更值呢? 学书法最开始不要有太多想法,太多追求。字是练出来的,其实古人论书最关键的就那么几句话,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了。手上有了功力,自然别开生面。所谓“定能生慧”。你的追求也自然合理了。 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真正的师资极少! 我劝你们,在大家普遍乱写的时候,我们坚定学楷书,不动摇!几年之后自是不同。
   
   问:“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为何意?
   答:这句话是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米芾《海岳名言》曰‘……是何等语?……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说明米芾不同意梁武帝的说法。 从传王羲之《书论》中可以看出,王本人认为,字有缓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若行笔直来直去,此暂视是书,久味无力。气势不能表现在表面上,如果写出这种字来,经不住长时间欣赏。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第一感觉是使人振奋的,但是这个味道太薄,不够。这种字是没味道的,看久了会生厌。 拿米字与王字比较,不难看出差距不小,王字深合中庸之道。各方面都表现的恰到好处。 梁武帝是历史上深谙书道的帝王之一,其对书法的痴迷程度,使其广泛搜罗魏晋以来名家字纸,在当时内府所藏的法书巨迹,在唐人文献中有具体数目,所以说他应该是懂书法的。‘龙跳虎卧’是指他看到王字用笔体势给他的震撼如此,无独有偶。赵子昂居然也看出右军笔势不群,其于诗中云‘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落笔奔腾四字最堪玩味,武帝与赵异曲同工,就可见心同此理。龙跳虎卧与落笔奔腾都说的是笔势!而不是字的表面效果!能`体`会`到`前人笔`势`是一种境界!右军用笔神妙,是一般书家想象不到的。今天看右军字迹,其用笔结字都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东西。‘龙’喻指变化,所以武帝用‘龙跳’,就是说羲之用笔之势不可捉摸,不按常规,龙行自在,随手万变,一时之书一时之妙,完全达到了自由的境界。‘龙跳虎卧’之喻不为过。米芾所云是老婆婆心切,他知道一般人领会不了,所以有牢骚,他未必不懂!他在海岳名言中也是东扯西扯,并未说具体用笔,其实笔势用语言文字根本说不清楚。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指动静之势。
   
   问:请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面目?
   答:不追求风格! 世人求新、求异、求风格者,盖不知何为新?何为异?何为风格? 古人云:与古为新,常古常新! 古与新,似乎成为对立,其实不然。 因为新、异、风格不完全是刻意所能求来的.这里面有个层次高低的问题,高标准的新、异、风格同低标准的新、异、风格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程度,二者区别巨大。 个性化的东西,如果去求之,往往不自然,加之主观意识主动去追求就更有做作的成分,高境界的东西往往是极自然表现出来的,毫无娇柔做作,一派天真。况且个性化的面目从来也未离开过自己。你试试,如果去减掉个性化的东西,会发现减也是减不掉的。既然求既不对,减又减不掉,那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呢?答案是既然求不来,减不掉,就放下吧!放下这个问题的思考吧!因为本来思虑这个问题就不怎么高明,不去管它就对了!学习书法应追求完美的东西,古人评羲之书法尽善尽美,今天看来此语并未夸张。前人学书志在齐于古人,而未言超越古人,鲜有言及创新的,为什么会如此呢? 对个性化、风格等要知其缘由明其道理,要知道书写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如果再求这个东西的话,如同头上安头,若要减这个东西,又成了去一添二,都不对! 专注学习古人作品,轻易不尝试风格化的追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风格面目本来就没跑掉,本来就在那,我还求它干吗?!我写的东西总有我的烙印,我不去管他,我将这种认识看作是“无我”论。这些年来,看到很多人总是不断的大谈特谈创新,或致力于个性面目,自翊是成功的标志,其实持这种观念的人是对自身高度的限制。是对书法史认识深度不够。所以持这种观念的人必定缺乏深入了解前人智慧的献身精神,和可贵的进取质量。 不追求风格,追求完美的艺术观,使我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道路一定是笔直宽广的快捷方式。如果你有此超拨志向,必然不会为流风困扰,沉入到经典作品中去。必然会全面吸取前人所长,精研体势,锤炼笔法,尽可能地力追古人,而不轻易高谈创新。一俟有所得,自然洞悉书学艰深,不是凡庸可企及的。
   
   问:现在困扰大家写字的的问题,最大的的莫过于临摹与创作了。 我从小练字,二十年有了,总感觉写不进去,停在这个阶段很久了,我临的自认为还可以,一写作品就没感觉,您说该怎么解决啊?
   周:我以前说过这个问题,再补充几句。 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太着急,急于事功!再一个就是对书法没什么见识! 临帖是要方法对才行,方法不对没用。大多数人不客气的就是凭感觉来, 他不知道这里面步步有法,这个东西啊说又说不清楚,前人总结的经验一形成文字,总有局限, 因为语言文字表达不清楚,口传不清楚,再加手授。过去很多技艺都是这么传承的。 现在一谈艺术,大家普遍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事很要命的! 写字越着急越写不好,它就不是急的事儿!你跟我谈艺术个性谈展厅效果谈时代特征谈气息格调等等, 我就知道你水平如何了,不用看你的字就知道了。艺术个性是修养到了才有,现在人讲展厅效果不少是哗众取宠, 字的好坏不在大小,也不在夺人眼球的视觉。气息格调是人格学识修养的境界,不是做出来的。 我以前读美院到三年级前就是着重前面说的这一套, 到三年级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瞎写总同古人书法总隔着一层,百思不解,至此虽改弦易辙,老实端正写字, 然仍属无法,以前的习惯非常难改,改了十年才逐渐好了点,说起来前十年枉用功了。至此体会与从前就不同。 老实写字只能说明态度认真端正。 临习法帖,着重正统只能说明路数对头。 欣赏前人妙迹神韵而欲一蹶而蹴如痴人说梦。 追求自我个性表现若不到火候,成就一定有限。 继承非常非常之难!!! 创新不是不对,只是要有那个标格才行,一般庸才送两个字:不配! 好的东西流行不起来的。 临帖初练点画,再写单字,再一行,再一张,一本帖写个几年下来。 钻研笔法,得找个老师带,自已弄不懂的!越是聪明的越不行,奇了怪了。 认识上差一点都不行,看上去都是学传统,但是这里面差别大了。 所以自已因该有这个分辩力。 创作不行是因为临的不行,哪有临的好而写不好的道理呢!所以临帖方法有问题如同吃中药,几副药下去不见效就得换药。 临帖老不进步,方法有问题!其实临与自运没什么区别,你临帖应体会自运的道理,自运如同默临的道理。 用笔的方法只有诚恳求教才会讲心得给你,我不是指我啊!因为这是公理,不诚恳学,谁会同你谈心得呢! 学的时间久了写不好也正常,除方法之外,王冬龄老师自已总结的体会就说靠的是坚持。
   
   千古不易赵子昂
   如何看赵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关系到对书法史的认识高度。从历史上看,北宋尚意书法的滥觞到南宋颓迷不振的书风,说明尚意由初始的蓬勃向上昂场振作渐渐走向反面,至此积重难返,无大家出世。赵以稀世之才力挽狂澜矫正时弊,才使时代书风回归正途。这个正途即回归书法本体,笔法!法取晋唐大家!赵书初学思陵,中学钟鹞羲献,晚学李北海。击赏赵笔而鄙视其结字,何其谬哉!!!赵书博大精深,字字婷婷玉立骨格俊逸,飘然仙举。董其昌初贬赵书,晚年自叹不如。说明他是有良知的!若未对笔法有真认识者,若未对赵书笔法精妙有如神助有切实服膺者,若未决意继承书法这一核心本体笔法为已任者,若未于真行二体有一番寒彻骨的实践体会者,何谈击赏赵书用笔!!!不知大雅平正,不知赵书古雅秀润与颜书博大雄伟为羲之后并峙之双峰,不知赵书以势生形通篇不断,不知赵书深入晋髓化险劲于平实,实不平实,而徒以羲之字法妄测赵书体势,何其浅薄无知也!赵书至高至难,其贡献在书史之地位不容置疑,虽身沉而名飞!赵松雪书论云:学书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这一段很好,赵松雪慧眼独具,他说右军字势变汉魏朴质为新体,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妍质融于一体。 像右军这种高才,是千古少有的人物。写出这种雄秀体势的字不是力学能行的!“齐梁间人非不古而乏俊气,古法终不可失。”这一句重要!既松雪公对自已的目标非常清楚:气质因人而异,古法必不可失!再看赵书与王书在体势上的对比,就会了解松雪先生原是以守古法为第一要务。松雪先生等于为我们今天学书者指明了方向。至于右军雄秀之气,是学不来的!所以前人有言:有常理,无常形。赵松雪论书诗“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鲊若能长住世。子鸾未必可惊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第二句落笔奔腾四字,说右军笔势。非常重要!松雪先生居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右军笔势!并且看出右军落笔奔腾来!可想见右军下笔波澜壮阔!静态字的背后蕴藏着动势!沈尹默先生说,笔势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蔡邕〈九势〉有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等等。卫铄《笔阵图》有七条。第七句说书法不传古法已很久了,可见松雪公对此认识何等清醒,并尽一生之力荷担起振兴古法的重任!当代依然面临着同赵子昂所处时代相似的书学混乱局面!回顾历史大家的学书历程,面对今同天的文化背景,结合自身的种种书学困惑不无裨益!从振兴晋唐古法,纠正尚意书风的负面局面,赵子昂是以其绝世才华与功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宋高宗也意识到古法的重要,同样高标右军,的确是才情不逮,不能在他手上实现这一宏愿!关于由赵追王,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1、如果王字有相当量的真迹存世,那直接学王岂不更好。 2、高自标许,不审自家资质到底如何,既盲目下结论。 (通过学书我深深体会到王右军书法的境界太高,他的书法认识,我们是想象不出的!这个必须承认。 岂止是我们,右军后简真无人与其分庭抗礼。试看欧虞褚颜宋四家赵董等也只能得右军众美之一。) 3、路途不熟,不善借鉴,致使蹉跎不进。 4、积学不深,识见已成,所学成障,主观臆测。 5、受西方或当代艺术理念及艺术价值观影响,未经深思即标新立异,先声夺人。综上五条,当下学书者不少人或一或二,总坐此病。 我提倡先学唐宋元人,是主张先取法度。(在法度的基础上,再上朔魏晋。)因真迹多,易入手。先把笔头拎拎清楚,这些非从真本墨迹入手不可。像米赵两家作品传世量相对多,毕生力追晋唐,后学若精审善学,唯从中吸取法度,定能从中觅个消息。至于赵书缺点,肯定是有,连王右军的字不也有人说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吗!傅山也说赵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现在人说嘴都很厉害,逻辑上都通,其实还是口头禅,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 。兄看到赵书缺点,看到赵书结字不如王字 ,难道我不知吗! 我十几年前也是专喜挑人毛病,心高气傲,后来发现总挑毛病,眼晴就像录像机,好坏统收。专注毛病久而久之,自已不觉成了毛病的集大成者,本意是唯恐避之不及,效果是恰恰相反。后渐自警,知其非就够了,要学他好处,是谓善学。学赵也应如此,既然方向没错,先取其好处。也要有点冒险上当精神,世上人谁不上当,总是上当,既总是上当,又不在乎多上一次。况且有良知在,怕他干吗!至于守规矩逾规矩这话是说说的!做事的行一里说一里,行二里说二理,行得千里万里方说得千里万里话!至于我美其名曰赵如何如何,恐怕还不够呢,因我并未站到那个高度!赵子昂这个大书家的字给人第一印象应该是精熟甜美流畅的感觉。一般来说初学易上手,久之脱不去,所以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学赵很容易流滑甜软。学过赵书的如董其昌,一生都拿自已同赵比较,说赵因熟得俗态,自已因生得秀色。晚年则认为自已写不过赵,这时他一定看懂了赵书字里行间高明的东西!我们也是一样,上手很快,似乎很快即可逼近,就差一点了好象! 赵书真是大雅大俗,它的平易近人真像一个圈套,不会使人警觉,任你轻视任你漠视。他的下笔仿佛就是那么真来直去,顺顺当当的行笔,好像没啥稀奇的东西嘛。他就是如此不动声色的高明。等你弃其而去转学它体有年,再回头看赵书,多多少少会有点服气的感受! 赵书对中和美的境界把握的如此之妙!所以坐不住,不堪忍受像太极拳的舒缓节奏,不能从平实的点画中领悟不平实的东西,再加上修养上不去等等,一般来说学赵很难奏效。现在人易喜新奇,好高标自己,我初习行书即学兰亭,几年下来无所得,现在没得后悔药吃。因为王太高,我们基础太差,只好一步步来。赵得到王的平实平易不激厉的含忍之美。(当然我的看法是个参考。)
   
   在前面说赵书笔势通篇不断,是用笔生势带动字形结构,所以说惟其笔势才有那个结字。请看赵的真行二体,真中有行,行中有真。我们再看传褚所书的阴符经,颜真清自书告身墨迹,智永千文,这些真书都兼行书笔意。兰亭与文赋都兼真书笔意。笔势不断,他那个字形就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用笔就有什么样的字形。可见前人理解的用笔与结字,与今天我们的理解的有些是不同的。 赵子昂身后有多少人在批他、骂他软媚、投降派。如果仔细研究书史的人就会知道,像傅山等人完全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借此反清,骂那些当时降清的人。其实松雪公,人自高洁,有绝世的艺术才华。他以皇室嫡脉仕元,况值南宋亡国其才弱冠,何必要求他非做个民族英雄呢?若果如此,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大书家赵子昂了,历史多一个大艺术家有什么不好呢?他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永远为后人叹服钦佩。
   
   王字境界窥不得万岁通天帖中只有王羲之两帖,徽之一帖,献之一帖,王僧虔一帖可取法!其余均不佳。何以故?法不严故。虽王氏一门,不攻书岂算书家!至于学王羲之书法,历代大家未有把王字这一体系的书家排出取法之外者,何以故?法不碍法,笔法融通故!有人说“把万岁通天临几遍能找到王羲之的影子?”这个观点很不正确!学王若不通用笔无有是处!通一点用笔,摹刻阁帖兰亭圣教皆可学。何以故?具法眼故有分辨力故!否则真迹在你枕边亦有何用?!王字的审美高度绝非朝学暮夸者所能臆测与惴度,否则既非书圣!历史上初岐视赵书,后大为叹服者不在少数,要知事必亲躬后体会始深!!!张怀瓘《书估》云:如大王草书真书,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偏帖则尔。即知唐时所重,真一行二草三,唐集王羲之《圣教序》保存了这么多王字行书,真是丰功伟绩,造福后人!笔者早岁断续学圣教十年,事倍功半,今天看来,当初实在是不得笔法。学过《圣教序》的人都知道,要想描摹其形,都很困难,何况用笔之道了。就是说初学不知取法,盲目学书,直取圣教,是很难入手的!所以,学王字非先学唐宋元人不可。有一定用笔基础后,可学陆柬之《文赋》,然后再《兰亭》,最后再《圣教序》。《圣教序》这个集字帖太好了!我现在从中感受到学这个字,一定要有高超的用笔技巧,必须对其字形做到意在笔先,未作之始,结思成矣,所以我目前还在准备阶段。
   
   老米与松雪曾经写过一纸尺牍云:老米不如松雪公,此论如何?唐以后赵子昂第一。本意为:松雪公兼擅五体,真行二体成就最大量亦最多,其真书能独成一家,为万世法,尤为难得。要知道唐以后只有松雪先生真书足以抗行唐人。其楷行二体深合羲之法,特多古意。 米攻行书,真书不传,小楷向太后挽词水平有限,故行书中乏正格局,行书字法尚奇侧,悠远平淡之韵逊赵一筹。辨清此点,对今天学书取法者尤显重要。据以上认识,我才有此话语!并非赵所有的东西都高于米!
   
   赵子昂力追于晋唐,米黻号曰宝晋,二人都高标右军,兼学唐诸大家,经过勤苦学习始自成家,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至。从二人论书语录中,所流露出的对前人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无不叹赏有加,都是出于心底肺腑的真心话,由此可见继承难乎其难。沙老晚年说:不要创新,要创好!米芾是天才般地展现了王字奇正磊落的一面。赵米二人都该是学书者超级重视的研究对象!
   
   学书之道用笔与结字分即不分不分即分。从晋以后,到明代董其昌王铎,之间包括虞褚颜柳,苏黄米蔡,赵鲜等等,他们之中又有哪个是把他们的先贤写得面目全非的?哪个不是倾毕生来苦苦追求执者虔诚?而回报他们的是艺术的千古承认,笔墨流芳. 学书之道,前贤早已开蒙。书史书论阐述已详,今人所惑亦昔人所惑,古今一理。如今种种识见疑惑源于不信先哲至理,故有种种花样翻新手段。汉字不亡,书亦不亡,书不亡,则必依历代书家至理!至于时风,自有因果。我早年亦不明所以,崇尚标新,所幸察觉尚早!学书的习惯性很厉害,学不好即学坏,手上的惯性着实难改。有书写经验的都知道。可不慎哉!最后直心劝兄先拎拎笔头清楚,光阴迅速,书道元深,别傻了!!!学书法不分学院派与非学院派,我是受过专业书法教育,但我看别人书法并不去区分门派,况且学院派也有一个另外的定义。 学书法必须临摹古人作品,历代书家哪一个不是终生不断进行临摹。临摹可以说是学书法唯一的一条路,不深入了解前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建树的。你的观点我清楚,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说明你对书法的认识程度并不高! 用笔与结字,赵子昂说得最清楚了,何谓千古不易?何谓因时相传?笔法是毛笔使用的铁定规律! 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中说得好:不知道经过几多岁月,费去了几何人仔细传习的精力,才创造性地被发现了,因之,把它规定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即所谓笔法。这样的规律,不同于人为的清规戒律,可因可革,可损可益,而是不可不恪遵的唯一根本大法,只有遵循着它去做,书学才有成就和发展的可能。同样,结字规律也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前人结字规律才能够掌握,这是毫无疑问的! 赵子昂说: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可鄙!可鄙!文征明八十几岁才认为自已稍知用笔,而聪明不逮矣!这些话难道不是前人心得吗?难道是欺世语不成!你说的踩在前人的垫子上,怎么写都有前人的影子。难道先生摆脱了前人的影子?按照自己认为的那个自主性,写的东西无非是自己认为有自主性罢了。 多读读书法史和历代书论,深入一点了解这门艺术就不会有这种孟浪的观点。这种高调的观点掩饰不住对书法这门艺术认知的贫乏。 背临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且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所以我常鼓励学生要长期做下去。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老米若没有集古字取诸长处的修养与功力,既老也不可能成家。唯真唯肖的临摹是一种能力,虽然不是最佳的理解方式,但也必须掌握。这个能力有了可以放弃,若没有就谈不上放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书者普遍缺乏对法度的重视,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以意害法!书法艺术不是仅有热情或是一知半解就可以弄懂了的东西,它既是艺术也是学问,更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与积淀。很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做基础性工作,学问是实实在在的,弄不得假的!懂了就懂,不懂也没人笑话!
   
   笔法规律是指遵循笔法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人为制定的!人为制的法律法规可修可改。这个无法改,只有去遵循!因为笔法规律是客观存在,被前人发现了。遵循这个规律从始至终,所以说最初的即最后的。 笔法是个巧妙的法则,唯其巧妙才会使点画神奇等等!这个巧妙法则很不易掌握,所以古人说玄妙。有的人不喜玄妙,认为还是简单点好,问题是前贤的东西不简单,在那摆着呢!我们自己练写十年八载,如不摸门,最多按惯性手熟而已,但这个熟同那个熟本质不一样。惯性一养成,太难改了。没大决心和大苦功基本上没戏,既便知道如何如何了也改不了。何况很多人还不愿深究呢!以上是对书法有高要求的人而言,一般写着玩,或无此用心的另论。 沈尹默先生说谨守笔法者即书家,谨是小心谨慎严密的意思。关注笔法,从书法本质上切入,这是个正确思路!谨守笔法这个规程,渐渐使之成为习惯力,由粗到细,由浅至深。从而改掉不合法的习惯力!非常麻烦。 每个人资质不同,有的人作事粗心,让他沿一个思路思虑下去,到了他那个极限,再向前就受不了,比杀了他还难受。 灵巧人作事易乏气魄,有气魄人易大大咧咧,专注的人又易固执,总之学书要升华一个层次,一定突破自身局限。才能把握诸如沉着痛快等一组组的矛盾统一,站在中间点上左右逢源。 气质,学识,技艺,志向,这几方面都决定作品的气息格调。看经典作品,每个人所感受的气息不尽相同的,有人关注表面,有人关注内在,大多数人是看投影。至于前人经典作品的高贵气息是前人毕生精力凝结而成的。 我的认识是:这个求不来,顺其自然。年轻时总想力取,现明白过来了!前人云: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功夫七分天。学书不是短时间几年的事,这个技艺的成就关乎性情气质修养学识等等。用笔技巧,如果分解开来尽管有提按顿挫、调锋、振动、起伏、轻重、迟速、节奏等等,如一笔划从头至尾之种种动作,必须一瞬间迅速写成,点画才能有神气。大部分笔划的书写必须以十分振迅的速度写成,点画才能有生机、有神韵。在初学阶段即要有这样的认识了解。 点画用笔若失去速度节奏就违背了自然书写之道,所写的点画必然生硬刻板,这样,在临习时为了写像点画、字形,却忽略了果断迅捷。在初始阶段则可,若一味如此临摹就不会形成自然的笔势,如此其笔法就成了死法。再者,当前学书者重视表像者多,大都不能于前人作品中领会其用笔之法,要知道成法都不是绝对正确的准则,都是相对的。前人作书,因时、因地而现千变万化,机枢自出,随手万变,不拘成法,不失准则。故前人于笔法重悟,虽经口传手授可以指导每一笔划之写法,然从他人得终不是家珍,必须将心求悟融会贯通才行。 禅家有:“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之语。用功到了一定火候,机缘到时就会忽然于自心中了悟,种种疑团烟消云散,彻见事物根本。 如锥画沙、印印泥等等,是于偶然中发现其合于笔法。(并非一定要在这两句话上钻牛角尖,前人所解未必合于我心,要点画合自然妙道,自已悟出,非于书有深好者不可。)所以此机缘促成突然明白的道理在运用时会使人印象深刻深入骨髓,悟得深而不易忘却。 得了活笔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书家。如果一味遵守法则,牢记成法,苦心孤旨,钻研不断,积功累年的渐修就是“就体消停”。这样慢慢消磨,运用时得的力量就慢、迟。因为在修炼中缺少穿透表像的能力,就不具备以我为主、纵横捭阖的自由,时时还有不合法则的东西出来。所以说得力迟!人有利钝,法无定法。无论疾也好迟也好,顿也好渐也好,只要路头正,总是好事情。一切成法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书法也是如此。
   
   白、潘、沈自由公理现在很多人看不懂沈尹默先生书学,常见将白蕉潘伯鹰与沈先生三人共论优劣,白潘固然很不错,但与沈老仍有距离。可以这么说无沈老亦无白潘,无白潘照样出沈老!沈先生才是真正的法家!还可以这么说,看不出沈老笔妙,学哪一家都学不好。九几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私人书画藏品展,藏家名字忘了。展出的藏品从宋元到现代有百十件,作品总体质量很高,其中有沈白潘作品。沈老有一件三尺左右尺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振撼!记得金鉴才老师每提沈老大名时,总是毫不思索地说好,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他讲的有多重要!在展厅看到这件尺牍精品,说是振撼一点都不为过,我曾同不少人提起过这事。这件作品令我留连忘返,徘徊不能去!这件尺牍笔墨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墨彩焕然!这是外观印象。再看用笔,无一笔不合法,无一笔不入木三分,无一丝发处不圆,无一米粟处不曲。如鲜美芳香的果实,又如垂垂欲滴的甘露,想吃!!! 沈老冲融的笔妙境界比前代实有过之!!!直是不减宋人境界!这件佳构对我来说足以让展厅另外的东西黯然失色。这次感受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沈老书学看法。也纠正我的取法方向!沈老是严谨的学者,是二百年无人过之的笔法大家!!! 金老师说沈老与白潘的水平,如同元代的赵松雪与鲜于枢揭溪斯等等水平排名。的确如此!沈老年轻时,陈独秀说其俗在骨这个话,也是沈老自已讲出来的,他如不说,谁会知道呢!!!可见沈老高风亮节!!!再者沈老听了这个刺耳的话,把它作为攻书的动力。沈老的书法高度远高于白潘!!!!虽明摆着的,但现代绝大多数人看不出来的!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蕉的水平当然很高,勿庸置疑!!!我前面的观点中提示的重点非常重要!!!!如果分不出沈白潘之异同,拎不清本质核心之高低,何以辨明季而上之书学!何以审晋唐大家笔底之波澜,此不可以不深思也!若看不出看不懂沈老书学,也不可能看懂历代大家。话就是这么严重!!!就是这么不容置疑!有什么办法呢!!!
   
   沈老书论云:谨守笔法者即书家。虽有丰神逸趣,于法多有不合处,只能称为善书者。(原话不是这样,是这意思。)通过作品可以看出,沈老用笔要比白潘二位先生复杂丰富的多,这个丰富既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他这个下笔调锋,一般让你看不出,你可以将沈老起笔同晋唐宋元人字迹去比较。会发现如出一辙,他这个下笔能以最快的提按顿挫动作完成中锋铺毫,无论从哪个角度入纸。 2: 董其昌论书首重点画劲利,劲利之后是遒劲。 再看沈老的点画即遒劲又遒润,遒劲已不易得,遒润更难得。 所以他的点画内美,这是法家才有的独特的东西。所以他的点画像金像玉,精美神奇。不要小瞧这一点啊!白蕉笔法不严,虽学晋人丰韵不及沈老骨里风韵更多,白先生的字得现代很多人青睐是表像引人。(其实很多欣赏白先生字的人,也看不出其真本事。)潘字用笔也不够丰富,与沈老相比,他上面这张行楷点画时有生硬,而沈老点画无不精熟圆活。这不是作品精品粗品之问题,完全是笔法不到门的流露。诸位可能辨清否!!!何况二人都是受沈老书学影响和启发才有这个成就。沪杭老一辈人应该知道他们之间的掌故。 学字要理性,元代李士弘在陆柬之文赋后跋,亦晋人丰韵。我以前曾问金老师,这个人水平很高,何以赵松雪书名独炽?金老师说这个仍是法不严故,所以前人评定一流二流三流等等,那是历史上多少人的共识,翻不了案的! 沈老是典型学者书家,所以他的字一点不作意,不会在字形上故意摆弄,所以在今天这个书学浅薄的时代里,他的字不吸引人眼球,多数人心粗的甚至不愿意多仔细看几眼,张口就敢说沈老字俗,还敢说赵松雪俗,金老师曾说:说沈尹默俗不可耐的人才真是俗不可耐!现在很少有人去挖掘他的价值,他是大宝藏!真正的行家里手。 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书者要想追求书法高境,必须先登上他这座山峰,才能看到更高的山峰!绕不过去的!我在这里无意贬低白潘两位前辈,作为同时代的沈白潘三位先生几乎带来了书学又一次复兴,沈老无疑是水平最高的。(荒坡居士有句名言:好一点就是好很多,差一点就是差很多。)说的很对!
   
   旭光到我这上了十二次课,前八次写阴苻经,从点画用笔开始的。他基础不错,我帮他改用笔习惯,主要是调整写字的路数。他应是虚臂,但不稳。目前点画有的不稳,如捺笔,其间顿挫幅度过了。右上角转折处有斜角,缺个动作。注重形的时候,笔易走失。一笔之间起承转合仍须体会,单笔多练,至死不描。送你几句:慢慢学,快快到!最初的,即是最后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与兄共勉!!!
   
   旭光在楼上说的看上去大体不错,但是核心点要命的地方出问题了。
   开始说基本原理不变,中间说因为等等等等等,对笔法的要求必定有取舍,有取舍了既非千古不易了!就变了!又说在基本用笔的原理的基础上对用笔的取舍,前后罗辑上就矛盾了。基本用笔原理既不变,再基础上的用笔是什么用笔呢?难道基本用笔原理之外还有个什么用笔?
   
   要区别这里面有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也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既某某人的用笔特点不同某某人。但基本原理无别。这个特点关乎性情学识志趣等等,使每个人面目都不同,特殊性体现在这里。
   
   每个大家的作品都是既有普遍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如果说取舍,那么应该说宋以后的大家,对晋唐大家的基本笔法规律都是要取的,没有舍的!!!一个时代某些特征往往过去了就没了,有些东西得不到了,好象变成舍了,其实是得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学颜的不同学王的,取这个而舍另一个,是取舍他的面目!这个同用笔无关。所以说一流大家都是守住基本用笔原理!但这里面还有精与粗,浅与深的差别。虽有细微的差别,但这个不碍他的成就。
   
   这个基本用笔原理只有遵循,守,稳住!舍了这个不可能是法家!









周鸿图先生艺术简介

周鸿图先生艺术简介
周鸿图男1962年11月生于北京。
198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
199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2---1996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1996---2002年专业从事书法绘画创作。
2003---200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王冬龄先生书法研究生课程班。
2005年至今受聘于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学院书法专业,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专
业,富阳书协书法培训班,浙江书法网书法培训班。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函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简介
1989年书法作品在纪念五四七十周年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中获优秀奖。
1989年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
1990年篆刻作品荣获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二等奖。
1991年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展。
1994年为北京第六届远南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捐献书画作品,及文化交流活动,被授予荣誉证书.
1994年10月参加《94现代书法探索展》《10人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5年书法作品参加《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
1995年篆刻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篆刻展》
1996年书法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0年花鸟画作品被《中国花鸟画》刊物在《当代画家》栏目作专题介绍.
2003年10月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班.
2004年8月现代书法作品参加在韩国举办的韩中现代书艺青年作家交流展.
2005年1月参加上海《原点.印象.当代中青年书法十人邀请展》
2005年6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周鸿图书画篆刻作品集》.
2005年0月草书作品参加中国杭州《首届国际草书艺术展》
2005年10月现代书法作品参加中国杭州《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
近十年来作品多次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江苏画刊》,《美术观察》等多家专业刊物.

[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狼 于 2009-6-26 02:19 编辑 ]

923758056 发表于 2009-6-26 06:29

em1 em1

天山雪狼 发表于 2009-6-27 18:51

欢迎各位道友一起讨论!一起交流!

仲秋月 发表于 2012-8-3 15:54

学习了。

五溪蛮子 发表于 2012-9-7 15:04

楼主追求的是实用,所以庞、田皆可。特别是庞,很容易上手。等字体比较稳定了,再追求别的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想开始练字的高三毕业生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