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书画晋京”牵出“四宗最”
3月,我省书法陕西“书画晋京”牵出“四宗最”家王改民、画家郭北平相继在国内美术展览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广泛关注。他们似乎拂起了一场“西北风”,撩起了陕西书画创作现状一角,也使日渐频繁的陕西艺术家“书画晋京”现象进入人们视野。最需持久的是热情
他们不是“一个人战斗”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艺术家心中的“金色大厅”,丹青不知老将至,每依北斗望京华。能在此地“高歌一曲”,成为无数业内人士的心结与夙愿,陕西书画家亦概莫能外。值此“大战”,作者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省书画家晋京办展,近年明显增多,“节点”最早出现于2007年,当年便有江文湛、白云腾、张保庆等先后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中间还有省文史馆的《长安雅集·陕西书画三百年》等,“陕味”云集,热展一时。
“我认为,在北京尤其是中国美术馆办展,对于书画家个人艺术水准的展示和陕西书画艺术的弘扬,都是一种促进,真正有水平的展览,更是很好地宣传了陕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省书协名誉主席茹桂表示。他还给记者历数了陕西往年晋京举办个展的画家崔振宽、赵振川、江文湛、罗国士、戴希斌与书法家卫俊秀、石宪章、薛铸等,认为展览确实扩大了书画家的影响,也开阔了其艺术视野。
王改民、郭北平此番“送上门来”或曰“打上门来”,令评论界耳目一新。就在郭北平油画展的学术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坦率而言,以前对于油画界的关注,主要是北京油画或者北京临近的油画,对西安油画关注不多。而王改民的自作诗联“秦岭增诗兴,黄河引书风”,也依稀带来了大西北的文化气氛。
时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程序虽已简化,网上便可申请,但费用仍是高昂,加上运送展品、邀请嘉宾、出画册、开研讨等费用,所费不菲,办展并非易事。但办展热情,不止“老将”们有,新秀大多亦存此望。“60岁以下的陕西书画家,我应该算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忆起2004年“吃螃蟹”之事,现任省青联常委、省青书协副主席的李珖仍很感慨。那次个展从1999年4月份便开始筹备,筹措资金,遴选作品。李珖说:“我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一腔热情,想走出潼关,给外界展示一下陕西青年书法家对书法文化的思考。”
最需注意的是冷静
要注重大作品、大话题
近年多次晋京展中,省文联是主办与支持单位之一,据省文联副主席、评论家肖云儒表示,能进入中国美术馆展示自己的艺术,能够让北京乃至全国的评论界、收藏界、民众欣赏群体来综合地审视,同时也可以在全国平台上打出陕西书画群体这个品牌,展示一个省的综合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好事一件。
“办,就一定要办大展览。”肖云儒说,陕西文化界通常喜欢在省内圈子里互相竞争,不太习惯跻身全国平台去发言。戏曲界有会演机制,所以经常会和全国同行进行竞争、对话,其他艺术门类则少一些,应该奋起直追,自觉走向全国。办就办大展览,不要浪费资源去搞一些“小而全”,同时不要单纯展览书画,应该也可以组织一些企业家或著名拍卖行,搞一次集群型、立体式的包装和展示。另外,过去选拔作品主要靠美术专家,以后还应该加入文化界的参与,做非常成熟的策划,既进行大艺术的论证,又进行大文化、大市场的论证。书画作品应该有大说法,大展览不在于大规模、大仪式、大人物,而是大说法、大观点,引起大话题,才能有大影响。陕西书画界也可以在不晋京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全国艺术格局,要关注全国格局中的陕西和陕西格局中的全国,使陕西一些文化话题能成为全国话题的一部分甚至亮点、主体。
我省旅京学者李廷华认为:“国家兴办的大型展览馆,其根本职能是发展文化,陶冶人心,应该逐渐摆脱以经济力量为门槛的状态。‘官本位’与‘钱本位’是与时代精神和理想相悖的,应该让位于文化本位、艺术本位。”相较于耗费巨资大的展览,李廷华还建议:“一些小型的、具有艺术探讨切磋性质的沙龙性展览,可能更适合于有追求而不张扬的艺术家,也更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最需打磨的是实力
不要自我边缘化
“艺术实力至关重要,如果有实力的艺术家关起门来孤芳自赏了,不参与全国对话,最后只能是自我矮化、自我边缘化。”中国书协评审委员、西安交大副教授薛养贤表示。
薛养贤认为,西安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但千年帝都的王者之气有时也在一些艺术家身上演变成了盲目自大。陕西有一种让外人不好理解的怪现象,就是对于全国大展与活动,疏于参与,对外界活动缺乏参与意识,少了交流和推介,就少了一些提高的机会。中国美术馆作为全国艺术界最权威的交流、展示机构和艺术信息集散地,让陕西艺术家与全国同行对话,如果不去,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位置?处于什么位置?另外,参加一些重要大赛,有时比举办展览更为重要。我们天性中似乎有一种“跟你不耍”的念头,且不论“耍得过”还是“耍不过”,一个“不耍”,就把自己自动地边缘化了。河南、甘肃、江苏等兄弟省份,经济发展有差异,但都以一个省的面目晋京办展了,而我们办展都是个展。其实即就是个展,比起其他省份来,陕西艺术家“晋京”的人数也是少的。“我们有那么多的书法遗存、那么庞大的爱好者队伍,且近年书法已有长足进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陕西书法的现状,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晋京办一次联展、群展,在全国版块上有所发言”。
对于打磨实力,中国书协学术委员、省美博的收藏部主任吴振锋深有体悟,他认为,艺术家希望在中国美术馆这座最高艺术殿堂进行展示,但首先一定要打磨好作品,要出好东西,这样才会经过艺委会的选择,再加上展厅环节的设置等,同时比拼综合实力,才能做到全面展示,以前有些展览的影响并不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最需涵养的是心态
晋京并非唯一平台
李廷华认为,当今世界纷繁复杂,艺术家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心态。当下文化环境里,在北京特别是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除了艺术质量,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在艺术家众多而展厅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经济实力就成为主要条件了。很多艺术家多年努力,艺术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也取得相应经济报酬,靠自己的艺术创造获得展示平台,进而取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有些展览,艺术质量不高,“造势”气氛过浓,虽宾客满座,但并不能以艺术力量感动人心,花一河滩钱,得到的并非出自内心的赞誉,其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对于争办者祝贺,对于缓办甚或不办者,也应该理解和尊重。李廷华认为,各种类型的艺术家都是当下文化生态里的具体存在,如果从真实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并非到北京办展览就是最佳选择,有些艺术家很清高,也因为清高而不肯从俗,不愿意被太多人注意,当然也没有经济力量去办耗费巨大的展览。但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与艺术的探索里,作品也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价值,十分难能可贵。真正的艺术品,要静下心去品赏,真正的艺术家,要用时间去发现和检验。
晋京办展者如此之多,而办展之后,各人境遇也大不一样。在完成这个夙愿之后,有人的市场价位从此“风生水起”,非复往日可比,有人则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肖云儒用了个烧水的比喻,自己的水烧到90多度了,到了艺术水平发生重大转变的前夜,此时晋京,一锅水马上就烧开了,就沸腾和升华了。如果是一锅温水,大家争相跑北京,恐怕会无功而返,此水仍是前水,有时反而有害于陕西书画界的声誉,也值得注意。
面对方兴未艾的陕西“书画晋京”现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一起祝愿,优秀书画家们能永葆热情,永持冷静,打磨实力,涵养心态,勇敢而坚实地走出去,给全国同行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陕西。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