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樊波先生讲话[ 本帖最后由 影响 于 2009-2-14 20:32 编辑 ]
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如何在他的书画作品中表现出来,其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一般都认为,你的修养越高(包括人品好),书画水平自然就会高。对此古人已有不少言论可以作证。但是,两者之间如何沟通、转换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反例加以责疑。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修养高低,不仅仅在于他看了多少书,而且在于他能否以书中以及其他各种途径方式中逐渐培养出一种气质和眼光。气质具有先天的因素内涵,但气质确和后天熏陶、修养有关,有了相对稳定的气质品格,一个人就会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去追求一种与之相和的风格境界。而眼光则属于对技巧形式把握的能力,在这方面后天的修养更为重要,在与古人传统长期的切磋琢磨中,眼光渐渐形成,他的“眼光”就成了一种受过训练的、善于甄别美丑的审美器官。气质与眼光当然是相联系,气质是一种审美导向,而眼光则是实现这一导向的艺术保证。两者合一则为修养的内涵构成。
我认为,王建根先生书法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修养内涵。与他初次相见,谈吐神气之间,自有一种洒落不羁的个性气质,然又不似那种狂怪的角色,爽爽朗朗之中自有一种分寸感,这与他的书法调质是颇为契合的。王建根的书法取法帖学,故行笔婉转流美,不碍不滞,结体摇曳多姿,章法亦错落有致。然而他的笔意之中又融合了碑版的生涩、古拙之趣,所以行笔之中又多了一份掌控的意味,而不是一味地奔肆纵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也就频添了一股耐人寻味的韵致。明清以来,中国书法中的碑学与帖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如同山水画中的“南北分宗”一般,几乎成了水火难容之势。帖学风流潇散,仪态万方,然常失之于柔靡;而碑学则以雄浑严整见著,笔墨沉厚,尽显风骨之美,却又易流于板滞。因而后来书坛又有人力求二者之长,弃彼此之短,进而化合融之,重新解构,别成一种书体——近人胡小石的书法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应当说,王建根在这方面亦表现出同样的路数和追求。实际上,要将这种不同的书体巧妙地融合起来,并非易事。因为碑学的硬拙和严整在很大程度上有碍于帖学的流美婉转,弄不好两者固有的审美特质反倒会丢失、模糊。但我们看到,王建根的书法能以“拙”为基点,一方面能涵纳碑版的沉凝,而涤去他的滞硬,另一方面又能尽显帖学的书写之气,而以碑版强其筋骨,纠其柔弱。我们尚不能说,王建根的这种融合已达完美的境地,但他的吸纳两种书体的审美努力充分展示了一种综合创造的能力,也显示了他在把握、驾驭传统书法多种因素上的一种不俗的艺术眼光。
王建根正值壮年,有很好的人文修养,有较高的艺术眼光,我相信他在未来的书法创造中将会有更大的成就,更新的境界。
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著名书法篆刻家马士达先生讲话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马士达:今天大家对建根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记得二十多年前,还在读文学专业的建根拿他的字来给我看,尽管还嫌稚嫩,但笔墨灵动,气格不俗,就收下了这个徒弟。今天,他已经从原来的文弱、稚嫩转变得比较成熟了,我为他感到高兴。但是,建根你还不能满足地停留于此,接下来的路如何走?如何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是你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建根目前还是个很纯粹的书家,他不受功利所累,甚至什么头衔都没有,但我觉得很多有头衔的人没有他写得好。没有牵绊,这是建根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对书家影响最大的是基调,艺术家往往会意识领先,有什么样的审美理想、艺术基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要搞好书法,必须在自己理解悟通的基础上,心手相应,少一条都不行。当下的书坛有两个误区:一是一味重技法和传统,二是创新与继承的对立。他们死守传统为宗,在描摹古人中生存,而不是吸取古人的经典书法作品中传达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有生命的艺术语言,这种墨守成规的方式,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著名作家叫流沙河说过:“任何创造都是继承,真正的创造就是最好的继承。死守传统,做个孝子,只有给老太爷送终的份儿,恰恰是最坏的继承”。只有去掉传统中的那些似是而非、迷惑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继承了古人。可喜的是,王建根已从某种迷惑中走出来了。可以看出,王建根这几年就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多种探究。
到底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好作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林散之老先生有诗写道:“能于同处求不同,惟能不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书为心画,书法创作不用看别人脸色,书法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其次是写给内行人看的。只要自己悟通了,就可“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只要扫除思想障碍,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将来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的一点建议。另外,建根目前正处在创作的辉煌期,我觉得你的作品可以更多一点绚烂,到老了才该归为平淡。
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著名书法理论家衡正安先生讲话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衡正安:我想简单地谈三点:一是对王建根书法艺术的评价;二是王建根举办这次书法研讨会的意义;三是对王建根书法谈一点我个人的建议。
前面各位专家对王建根的书法的取法、审美风格、所取得的艺术成绩已经谈的非常好,也很到位。我想强调一点,由于王建根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并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他的书法具有浓郁的书卷气,特别是拜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马士达为师,沉潜、寂寞的研习书法近30年,没有现代人的浮躁和制作,这点非常可贵,值得弘扬。他的书法学习路子很宽,有行、草、楷、魏碑和隶书,但主要以行草为主,有纯帖派一路的追求二王、颜真卿等,也对碑派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碑帖兼容的探索很成功,也最能代表他的个人风貌。我认为这一路子的追求不但代表了他目前的最高水平,也应该成为他学习书法努力的方向。
王建根“蛰伏”学习书法这么多年,今天将学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向老师和同道们汇报,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借“研讨会”这种形式,对自己的书法艺术来一次检阅,让同道朋友们批评、指教,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有助于今后的研习和提高;还有一点我认为这次研讨会的更大意义是通过王建根书法,使我们对照当下的书坛谈一谈王建根书法与当下书法的关系和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王建根从书斋走向社会,这就不能不考虑的社会的影响,对其学术、理论的座谈、总结就不能不关系的舆论的引领和导向,这不仅对王建根更对书坛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远的不说,这30年来我国的书法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书法创作上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其中最大的隐患之一就是“书法核心价值的缺失”,带来了书法审美评判体系的混乱,这对书法创作的深入发展、书法的承传,特别是书法的“中国性”造成了巨大的模糊,这点,我们要有充分地认识。我们不能像文革时期一样的“独断”,但是,我们要在追求多元艺术风格的取向下,建立开放的“书法核心价值体系”,这不仅关系到审美的秩序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真正书法艺术精神的传承。30年、50年之后或更长时间,我们拿什么样的书法给世人、给世界看?我举个例子:我们中国的文化起源可能不是最早的,但是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虽然异族文化不断地侵入、融合,但始终这个“核心”维系着我们的主流文化。所以,书法要想出大师、出精品,其主流精神很好地承传就必须在多元书法风格的情景下,形成核心的价值体系。王建根书法的碑帖融合之路,是走在书法艺术发展的正路和大道上,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是包含在“书法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之类,而不是在用西方的某些观念、手段来肢解中国书法,而达到所谓“创新”目的。这显然不是中国书法的主流精神(由于时间问题在此不展开)。
从书法专业的年龄特点来看,王建根还很年轻,将来的艺术道路还很长。在此对王建根的书法学习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认为王建根的书法在书法的本体追求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如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离开了这些一定不是真正的、高水平的书法,特别在线条上更需锤炼,没有高质量的线条就没有高境界的书法,特别要处理好在不同书写材料、不同毛笔性能和书法线条的关系和影响。还有就是要“往前追”。目前王建根的书法主要取法唐、宋,我认为,如果走“碑帖结合”之路,更要加入篆隶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气息高古,超凡脱俗,才能写出真正属于中国主流文化精神的好的书法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