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4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6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syfsyuanji/

中国佛教艺术论坛北京讯 2009年2月3日下午,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台北圆寂,当晚,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发唁电,深表悼念。
唁电全文如下:
果东方丈并法鼓山诸位大德:
惊悉圣严师父于今日下午示寂,万分悲痛,谨致深切哀悼!
圣严师父一生弘法利生,影响遍布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长期以来,师父以提高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著书立说,身体力行,大力倡导“
心灵环保”、“种族和谐”与“世界和平”,使法鼓重响,宗风再振。
圣严师父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家,一位著述等身的学者,更是一位深具悲心、充满大爱的中国比丘,一位享誉全球的宗教领袖!
我与圣严师父初次结缘,是在二000年联合国会场举行的“世界千年宗教与精神领袖大会”上。此后又在台湾和大陆多次相见,一次又一次被师父他老
人家的品行和学问所折服和感动!师父为两岸佛教交流不遗余力,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率团参访大陆佛教圣迹,特别是二00二年率“五百菩萨走
江湖”,开创了两岸佛教交流历史的新篇章;二00八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师父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慰问灾民,第一时间派果品法师率队前往四川救
援赈灾,全时全力为灾民募款祈福,体现了对大陆同胞的无限关爱与慈悲之心。师父在病重行动不便之际,为继续法鼓山与大陆佛教法谊,特派果东
方丈率团于二00八年九月参访大陆,拜会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及诸多佛教寺院。果东方丈一路行程中,师父他老人家尽管身在台湾,仍念念不
忘,电话向我和果东方丈了解情况,表达祝福。此前,二00二年深冬,师父冒雪送归阿閦佛首时与我在北京的相见;二00六年十月和十二月,我两次
前往法鼓山,与师父的并肩巡山与鸣钟……,一幅幅画面都似在眼前,师父的句句叮咛还似在耳边!不久前我还与师父通电话,邀请师父出席第二届
世界佛教论坛,师父欣然表示大力支持,期待共襄盛举。岂料今突闻师父舍报,不禁热泪盈眶,心中悲切,无以言表!
正如法鼓山僧团今日公告所言:“圣严法师并没有舍离我们,其平日的开示已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切望果东方丈与法鼓山四众,以师愿为己愿,为佛教、为众生,为两岸同胞和世界的和平、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明月高悬,但斯人远逝,哀哉痛哉!哲人其萎,但风范长存,永怀思念!
愿圣严师父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
二00九年二月三日晚 于北京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7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圣严法师(1930-2009),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

  中新网2月3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长期患肾疾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已在今天下午4时圆寂,享寿79岁。

  
法师简介释圣严、或尊称为圣严法师(1930年-2009年2月3日)法鼓山的弟子信众尊称为“师父”,俗名张志德(张保康),生於江苏省南通县,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五十七代传人、法鼓山创办人。2006年,担任“你可以不必自杀网”代言人,劝告有意自杀的人:“多想两分钟,你可以不必自杀,还有许多的活路可走”。

  曾因左肾恶性肿瘤,开刀将左肾割除,2006年右肾也因严重钙化,肾功能严重恶化并引发贫血,必须洗肾,一度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此後固定每周洗肾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踪治疗。圣严法师在2008年12月31日到医院接受定期检查後,发现罹患泌尿道相关癌症,在医护人员建议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台大医院进行治疗。後於17日当天向医院请假外出,回到农禅寺、云来寺文化馆、与北投的主题花园安排与信众见面。因多年肾脏病缠身,台大医院曾建议换肾,但圣严法师仍坚持不换。法鼓山一名师父说:“师父本身对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观念就是,肾身败坏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不用再去做额外的事情。师父也讲过说,他已经那麽老了,换一个新的肾,其实是一种浪费。”

  2009年2月3日下午四点零四分於台北台大医院圆寂,享寿八十岁。

  圣严法师於民国十九年(西元1930年)农历12月初四出生於江苏省南通县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张。其祖父张希凡、祖母蒋氏,父亲张选才、母亲陈氏。据其父母所述,此张氏家族原居於长江出口崇明岛脚盆圩,因大水而迁至南通狼山前,而且大都居於南通和海门一带,民国二十年(西元1931年)以後,则除了部分住在海门县之外,大多数则迁居至常熟县常阴沙。法师俗家中有六个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为其母张氏於四十二岁时产下,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姊姊。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7

少年  民国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师虚龄十四,一位姓戴的邻居自江北狼山游历而来,闻说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弥,一方面出於被动,另一方面却又出於自愿地将生辰八字交予此为戴居士送上狼山请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带上狼山出家。

  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连云港的云台山,仅在南通市南郊约九公里处,有五座山头临着长江。由右至左分别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居中、剑山及军山。五山之中,则以狼山灵峰独秀,被古来兵家视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为苏北民众进香的佛教胜地。

  圣严法师在狼山仅居住至民国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间,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国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复又离开至上海,自此便没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将要离开之时,狼山已被当时抗日的国军连番驻防,狼山已不复见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圣严法师的佛法学识根基,则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长辈适时督导之外,另有一位教导《禅门日诵》的法师,以及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还俗居士传授学识与涵养。之後,到了上海的大圣寺,每天为施主家里增福延寿及超荐亡灵而诵经、拜忏、放焰口之外,再无余力读书。法师为了读书,於民国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离开了上海大圣寺,到同样位於上海的静安寺佛学院,当一名插班的学僧。

  静安寺佛学院课程大概是中学到大学的程度,英文和数学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国文是高中程度,佛学则是教《大乘起信论》、《梵网菩萨戒经》、《印度佛教史》、《八宗纲要》、《八识规矩颂》等。

  法师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为止。


军旅  圣严法师在其所着之自传《学思历程》一书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选择加入军旅从戎,而最後又选择了通信连,其主要原因则如在书中所述:

  “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局面,除了有钱自备机票和船票离开大陆,只有进入军队是通往台湾最容易的路。我既无信徒,也没有积蓄,更不能得到师长的同意和资助,所以考虑再三,只有选择从军的路。而招兵站的军官说明了,只要人数招齐了,马上开船送往台湾,接受新军的训练;见到我们几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战场去冲锋陷阵,所以建议我们做军中的後勤工作。”

  圣严法师从军时照片

  在军队生活中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於法师在军队里主动地声明了:“原来我是和尚,还来还要作和尚!”所以虽然在军队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时,能够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间。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滩码头上船前往台湾。经过两天的航程,在台湾高雄上岸。其後,经一夜的移动则在新竹驻扎下来。随着部队几经移防、驻扎,於1950年6月以上士报务员的阶级,分发到台北县金山乡的海边339师1016团团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门、小基隆沿海一带住了两年多。之後随着部队的整编以及升迁考试,到了高雄县凤山镇陆军第二军团司令部任准尉军官,那时是1954年6月。

  在这段时间里,陆陆续续地在《学僧天地》、《雄狮》、《当代青年》……等期刊发表文章。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选读小说班,当时的老师有谢冰莹、沈樱、赵有培等当代着名的文艺作家六、七位。而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仅余被刊於《文坛》杂志的〈母亲〉和〈父亲〉两个短篇,之後收录於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佛教文化与文学》。由於文笔锋健在1956年秋天调到国防部,也开始了大量阅读与发表文章的时光。在这段时间内,接触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也对於佛教的问题陆陆续续地写了许多文章,并成为了日後对於佛学、佛教的主要理念。






出家  

从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超过了法师少年和尚的年数,但在其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圣严法师思考未来前途,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次出家。这一次出家,是依止镫朗东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为剃度师,所给的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


  东初老人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也曾经担任江苏省镇江名刹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老人同时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亦在临济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传承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

  圣严法师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临济宗法脉的灵源和尚将法脉赐给圣严法师,其法脉字号为“知刚惟柔”,并给了一份法脉传承谱《星灯集》,使其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并同时成为临济义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

  东初老人为承继太虚大师遗志鼓吹“人间佛教”的建立,故与几位佛教青年合办了《人生》月刊,当法师投到东初老人座下时,正当《人生》的主编提出请辞的要求,故法师於是从投稿者而成为主编,前後一共为它服务了两年。1961年农历8月,法师於基隆八堵的海会寺,依道源能信长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弥、比丘、菩萨的三坛护国千佛大戒,而被选为沙弥首。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8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戒律 

 1961年秋天,受了三坛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待了一个星期不到,便向东初老人辞行,也同时请辞《人生》月刊的编务。然後法师一人来到高雄县美浓镇广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经、戒律。这段时间内修读了有关戒律学的《四阿含经》,即是指:《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奠定了日後戒律学的基础。这段时期内,法师在《佛教文化与文学》发表了有关戒律学的文章:1961年6月发表〈优婆塞戒经读後:如何成为理想的在家菩萨〉;1962年3月发表〈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读後〉,在本篇中对於菩萨戒有如下的看法:


  “《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於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

  之後,写成了十九万字的《戒律学纲要》,交给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书分七章依序为:〈绪论〉、〈皈依三宝〉、〈五戒十善〉、〈八关戒斋〉、〈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纲要〉、〈菩萨戒纲要〉,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两岸三地之间着名的戒律学教材。南京金陵刻经处,也将这本书翻印流通。







宗教论战与著述  

面对佛教环境被教内外所污染和误解,圣严法师感念於环境的隳坏与教义之不彰,遂起而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个阶段的早期,主要由煮云法师在公园里公开演讲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但随着煮云法师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停止应战了。同时,另有一位长老印顺法师,本是基督徒出身,经过三十年的学佛之後,竟有人上门寻他挑战、向他传教,印顺长老遂有感写下两篇长文:〈上帝爱世人〉及〈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之後又因为有位杜而未神父将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发了一篇〈东方净土发微〉。


  煮云和尚在台南公园所讲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後由李至刚居士记录成书,在1950年代蔚为佛教潮流。之後,有位在《基督教生命双月刊》当主笔的基督徒吴恩溥先生针对煮云法师的言论着作了一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内容多有攻讦之词,而这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辗转到了法师的手上,经读後,法师认为其中有许多偏颇的论调,遂而利用十天的时间,为文写下了《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书,以疏解其中偏颇的言论。


  之後,陆陆续续於[写下一篇〈关於胡适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陈胡适先生的宗教观;写〈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返正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国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风》杂志对於佛教与基督教的混淆,随後又再次发表一篇〈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正视听。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间,陆陆续续写成了几篇文章,分别交给《海潮音》、《觉世》、《香港佛教》等佛教杂志刊出,1967年後则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集结成册出版,书名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於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阵挑战,才使我对基督教发生了研究的兴趣,结果使我写成了一本书,所以本书的功臣,应该是攻击佛教的基督徒。我为写作本书,特别精读了五十多种有关的中西着作。我的态度,是以西方学者的见解,介绍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统的素材,说明基督教内容的真貌,同时也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若干重要问题,做了客观和理性的疏导。我不想宣传基督教,也无意攻击基督教,只是平心静气地加以分析研究,用历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本书的出现,获得了宗教界正反两极的反应,而对於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者,更是极力地加以攻讦。此後关於宗教的专着论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较宗教学》、1969年8月写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册,此二书目前仍为华文地区佛教教育课程所习用的教本。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8

留学  1969年3月14日圣严法师在没有任何支援之下,离开台北前往东京。初到东京,便向位於品川区的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当时,法师已经年届三十又九了。

  1971年圣严法师确定了其硕士论文:“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2.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3.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论文完成後,请了驹泽大学的佐藤达玄先生以及牛场真玄先生加以润饰,并抄寄一份回台湾给《海朝音》杂志发表。1971年10月将全书翻译成中文,并於1979年由东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场真玄先生,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译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学,并代为申请博士学位。由於圣严法师当时与牛场真玄先生往来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劳。是年,便让印顺法师的专着通过大正大学的博士申请,也促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诞生。为此,圣严法师则为文记述之—〈划时代的博士比丘〉。

  圣严法师於硕士毕业之後,选择了蕅益大师做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其原因如书中所述:

  1.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学者,实际上亦是一位实践家。所谓行解相应,正是佛法的标准原则。

  2.大家都认为蕅益大师是中国天台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对天台宗所倡导的教观并重、止观双运非常向往。因为这是教理和禅观的相辅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3.我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曾向指导教授坂本幸男请教,他说:本来他想写,现在老了,所以曾经鼓励另外一位中国留学生写,但仍然没有消息,现在如果我能够写,那自是在好不过了!

  於是,在1972年便开始着手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导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论文指导教授则由金仓圆照及野村耀昌承接为正副指导教授。论文的第一章写的是蕅益智旭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则是写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写智旭的信仰与实践,第四章则是写智旭的着作,第五章则是讨论智旭思想之形成与开展。1975年元月法师提出博士论文,经过立正大学严格的审查之後,顺利地於是2月12日通过。同年3月17日上午获颁授“学位记”(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证书)。而论文的正式出版则是直到当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29

游历  

在法师出版论文的阶段,应邀回台参加了“第四届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在会议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1.宗教教育应纳入大学的教育系统。

  2.社会教育应注意风化区的整顿和黑社会的疏导。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当并行发展。

  虽然会议上并无达成任何的具体成效,但是在当时的佛教界,对於僧中出了一个博士,反应毕竟是充满两极化的。再加上法师认为在那个阶段能够做的不多,因此在会期结束返回东京之後,便应美国的沈家桢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国弘法讲学了。

  沈家桢居士在美国组了个“美国佛教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经由该会出面安排,将法师安排至该会所属的纽约市布朗士区大觉寺。法师在大觉寺居住前後不到两年,然而由於西方人重实际,因此佛教佛学的推广则着重於修密持咒、学禅打坐上。直到现在,西方人在接触佛教和修学佛法上,还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禅为其主流。

  1977年12月,圣严法师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在台湾圆寂,法师在接获消息之後,立刻回国料理後事,并奉其遗命承继道场,成了中华佛教文化馆的负责人,此後,便在美国和台湾两地奔波、东西兼顾。之後,法师在纽约成立了禅中心,为了授课需要而编了一本《禅的体验》,并陆续发行了两种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禅杂志》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禅通讯》月刊),至1992年底为止《禅杂志》已经发行了58期、《禅通讯》亦发行了96期。自1978年开始,在台湾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以及农禅寺,举行大专青年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的禅修活动,并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关於禅的着作七种,包括《禅的生活》、《拈花微笑》、《禅与悟》等,因为对於禅修的凿力颇深之故,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都把圣严法师当成了禅师。







学思历程  

新时代心六伦


  “新时代心六伦”是圣严法师在中国电视公司公益型深度演讲节目《全民大讲堂》第三集(2007年10月21日首播)主讲〈新时代心六伦〉时所提出的理论。时代愈进步,人类的伦理道德却更加薄弱;圣严法师观察到了这个现象,故提倡把古代的“五伦”加入新的观念、赋予新的精神,成为“心六伦”。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30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重要记事  



1930年诞生於江苏,名“保康”

  1943年年14岁,於南通狼山广教寺出家,法名“常进”

  1949年入伍通信连,由上海登艇来台

  1959年结束十年军旅,於东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於高雄美浓朝元寺闭关六年,解行并进,深入经藏

  1969年留学日本立正大学,六年後取得文学博士学位

  1976年抵美国,开设周日静坐班,隔年首次举办禅七

  1977年因东初老人圆寂返台,继承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

  1981年担任文化大学、政治大学研究所教授

  1985年於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

  1989年创设法鼓山

  1990年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

  1993年提出“心灵环保”,为法鼓山核心理念

  1994年提出“礼仪环保”

  1997年出席第十一届国际宗教领袖和平会议,访问梵谛冈,晤见当时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98年获《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在纽约与***喇嘛进行“汉藏佛教世纪大对谈”

  1999年“提出心五四运动——廿一世纪生活主张”、领导法鼓山投入921地震救灾工作,积极展开“灾後人心重建运动”

  2000年汉传佛教唯一代表参加“千禧年世界宗教与心灵领袖和平高峰会”、获二十届行政院文化奖、於美国象冈道场举办“默照禅四十九”

  2001年於台北县金山乡法鼓山园区举办“默照禅四十九”

  2002年出席在纽约举行之“世界经济论坛会议”,是唯一受邀的佛教领袖、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之“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理事会”、以《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一书获中山学术着作奖

  2003年 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应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之邀,出席日本京都“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第一次筹备会议。膺获第二届总统文化奖。

  2004年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分别与台湾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动土典礼。出席在曼谷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与“亚太青年和平高峰会”。出席在约旦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担任总召集人,举办“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台北论坛”。

  2005年出席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的世界银行“信仰暨发展会议”。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分别与台湾成功大学、南京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於中国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广州中山大学进行专题演讲。获颁泰国朱拉隆功僧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创设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落成开山。

  2009年2月3日台大医院病逝,享寿八十岁。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30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圣严法师自在语


  提升人品篇


  1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一念堂 发表于 2009-2-7 11:31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

享受工作篇


  1 「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於在意,同时也过於在意他人的评断。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12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平安人生篇


  1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於是穷人。








幸福人间篇


  1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5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著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8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9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间菩提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著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我们不要对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默禅房沉痛悼念圣严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