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拟四年内完成繁体字申遗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中国文化的由来。”21位政协委员在今年初曾联名递交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而在岁末,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已决定推动繁体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台媒体报道,明年台地方当局将成立“产官学推动小组”,联合全世界重要大学展开联署,希望能在四年内达到目标。台湾地区:欲为繁体字正名
对于此次推动繁体字申遗,台湾行政当局核心幕僚还透露一段小秘闻,刘兆玄曾在大陆参观一个博物馆,一旁的外国人很惊讶刘兆玄竟能把古书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来。这位外国人说:“这不是两三千年的文字吗?”刘兆玄表示,“这就是正体字(繁体字)的重要了,台湾保存了两三千年的(文字)活化石。”
引人注意的是,刘兆玄此处所说的并非“繁体字”,而是“正体字”。事实上,台湾地区一些领导人此前也一直表示,繁体字应当正名为“正体字”,并表示因为这是代表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其次是代表与“简体字”相对,“我们使用国语及中文的程度,并不比大陆低。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文字,却被称为‘繁体字’,其实我们的文字并未增加笔画,实不应继续误称。应予正名,并重视、珍惜我们现正使用的‘正体字’。”
负责此专案的“政务委员”曾志朗也说,他曾在英国看到牛津大学的出版物,汉字是以正体字(繁体字)书写,令他非常感动,他返台后告诉刘兆玄,让繁体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可以让民众感动的一件事。
虽然大陆目前实施简体字,但曾志朗对台湾媒体表示,大陆知名大学仍可作为争取联署的对象,因为这与意识形态无关,这也是中国古代老祖宗的遗产,两三千年的古汉书文字,台湾地区仍能保存着,大陆没有必要反对。
负责人员:将与重要大学联署
由于台湾是中国的地区之一,并没有权利单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申报世界遗产。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邵玉铭此前表示,繁体字的“申遗”行动必须由北京提出。由于大陆采“简化字”,邵玉铭强调,这项行动并非要以正体字(繁体字)取代简化字,而是“正简并存”,共同维护中国文化遗产。
而曾志朗则表示,在推动繁体字申遗策略上,台湾行政部门选择争取世界重要大学的联署,颇为可行,过完农历年就可以做。明年3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台加数位典藏会议”,有关书法就会讨论到古汉字,台湾可争取加拿大大学的联署。
曾志朗还认为,日文的古典文字也是用繁体字,台湾也会争取日本京都大学、庆应大学的联署及支持。目前台湾行政部门还在搜集资料的阶段,过完农历年后将成立“产官学推动小组”,希望民间、或文化总会扮演重要力量。
内地学者:应以“汉字”申遗
对于台湾地区的这一想法,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最佳的申报主体当然是大陆,但台湾想申报也没有关系,繁体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简体字其实也并非今天才有,早在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其实就有简体字的存在,其实这一申遗应当以‘汉字’这一体系申报比较合适,因为在历史上不仅仅中国使用汉字,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都曾或正在使用汉字,这一事件如果引导得好,可以促进汉字文化圈的团结,有利于华人的团结。”
对于台湾地区欲将繁体字正名为“正体字”,葛剑雄表示“正体字”三字不可强加于大陆,“如果繁体字叫‘正体字’,那我们的简体字又叫什么?繁简都是相对而言,新加坡也使用简体字,应当将汉字作为一个遗产申报,而不仅仅是繁体字。”他认为,申报程序可以调整,但应当站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进行申报,对于日、韩等国家的加入,葛剑雄认为,这也正说明了汉字的巨大影响力,通过申遗,其实正可以显示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看出谁真正珍惜汉字这一中国文化遗产,“因为汉字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汉字传播:简体为主繁体为辅
一些专家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目前全球使用汉字的人口中,使用简化字的占据绝对多数,无论从哪一角度而言,汉字申遗的主体都应当是大陆。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在大陆,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这说明简体字已经牢牢占据大陆社会用字的主流,不容动摇。目前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的关系相对合理、和谐。
即使在海外华人生活圈,二三十年前一直是繁体字的天下,但在近十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外唐人街上的商铺招牌、中文媒体,简体字也占据了一半以上,而在海外的中文教学中,简体字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因为90%以上的中文学习者都选择大陆作为他们的留学地,这也是简体字成为汉语教学主流的原因之一。”一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说。
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一位专家表示,简化字与繁体字其实各有优势,应提倡“识繁写简”的做法,即在现代汉语中写简体字,但需要会认繁体字。这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也有利于两岸的交流和发展。 汉字"申遗":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由汉字"申遗"事件引发的思考
撰文/伍振
2008年02月25日15:52来源:《河北日报》
[ 本帖最后由 钱塘客子 于 2008-12-19 23:44 编辑 ]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2007年底,媒体又传出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的消息,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
韩国汉字“申遗”事件来龙去脉
去年年底,《新快报》刊登出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的消息称,韩国《朝鲜日报》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随后《北京青年报》称,韩国联合通讯社已发表文章澄清汉字“申遗”并无根据,纯属“误传”。韩联社表示,据调查,首尔大学的韩国历史系和东方历史系里并没有朴正秀其人,韩国政府也没有把汉字作为韩国文化单独申遗的打算。
紧接着《环球时报》公布了有关调查,称中国有些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但少数韩国人确有主张“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汉字是我们的文字》的书;韩国还有一个大钟语言研究所声称:“创造汉字的民族并不是汉族,而是我们的民族(东夷族)。”),但他们的主张在韩国并非主流。调查称,有关类似的奇谈怪论,在韩国一些学者和网络作品中还屡见不鲜,涉及中韩两个民族的文明发源、历史和神话人物、传统医药等等。两国专家认为,中韩近来不时擦出“文化火花”,双方今后都应多些宽容和克制,少传播民族主义情绪。
在“汉字申遗”风波被澄清的同时,人们注意到,汉字在韩国确实很受重视: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用繁体汉字题名,不少著名企业在招聘时,也要考虑应聘者的汉字能力。不仅如此,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和行为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思考。
保护传统文化韩国做了些什么
在审视韩国对中华文化关注和重视的同时,国人不断思考,我们也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了。反观韩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
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发展起来,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地大兴土木建馆保护。紧贴汉城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首尔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也很出色。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在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现场演示。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另一种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中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备受重视,过春节时穿上韩服、祭祀活动、给长辈拜年、吃传统的年糕汤、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在端午节时都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用菖蒲液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举行摔跤比赛。
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也备受重视。一位中国游客对笔者说,他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韩国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远道而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和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
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国政府和民众深思: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国内继续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有专家呼吁,如果中国不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如果我们不及时注册“中国料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日本的中国料理,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保护上的教训,有数据显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
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近我国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我们是否来个“中国节”总动员?把我们中国目前最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推向世界,把中国的欢乐洒向世界!
当然,我们在开发文化产业时,最忌讳一边在拼命抢救文化遗产,一边在破坏、无视甚至是“恶搞”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但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摩擦,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
新闻链接>>> 中国使用汉字逾三千年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辞海》记载:“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造字者。”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世界在变,汉字也在变。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历史上,朝鲜民族吸收了大量汉语,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一千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发明了“训民正音”(韩文字母),韩语才改用字母和汉字夹杂标记的方式。所以,汉字并非韩国固有文字。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知晓繁体字,
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
中国文化的由来
em1 em2 em14 em23 em23 em23 原帖由 山中老人家 于 2008-12-20 10:5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知晓繁体字,
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
中国文化的由来
em1 em2 em14 em23 em23 em23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em1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