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宪华先生
我与宪华先生的相识,要退回到二十多年前在鹤城富拉尔基的生活。那时,我是黑化中学的一名学生,他是钢厂子校的一名教书先生。并且,两家也距离很近,只隔一条马路,因书法的缘由我们相识了。宪华先生家住一楼,面积约有二十平方,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属六十年代典型的苏式风格“简约居住房”。记得初到府上拜访印象特深,进入灰洞洞的楼道,摸索着推开灰色更浓的几家共用小厅堂,避开堆放四周的杂什,七扭八弯、峰回路转终于推开先生的家门,眼前徒然一亮。从窗外射进的几缕阳光照满斗室,房屋虽小却摆设错落有致。一张大床占去三分之一的空间,剩余最显眼的就是家中的书柜和书法陈列品了。先生健谈,向其请教习书技法,他会直剖主题,把当时我认为很玄妙、很复杂的技法解析得清清楚楚,让人茅塞顿开。有时兴来他会直截展纸挥毫,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听者完全倾倒在他抑扬顿挫的言辞和变化丰富的肢体语言中。宪华先生的这种真诚、直率和豪放的教学品格一直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先生好酒,而且酒风豪爽。有时谈兴正浓不觉已到吃饭的时间,他会留客共品家宴。嫂夫人烧得一手上好的东北炖菜,菜肴上桌免不了一番杯光交错,席间我趁着酒鼾耳热之机,也会放胆几声饮者的豪言来,转身既到书案挥洒,先生会在旁字斟句酌地评析点拨。一时间斗室里墨香、酒香、菜香混为一体,薰薰然不觉夜半三更。现在想来“害苦”了一直在旁斟茶递水的嫂夫人了。
我初尝人生的第一次酩酊大醉也是在宪华先生家中,记得我踊跄地穿过风雪交加的冬夜敲开家门时,母亲一脸焦急,责怪我说这么晚了父亲一直在外找我!那时的我可还是一个万事懵懂的学生呢。
后来宪华先生赴京城中央美院研修,我也毕业后分配到湖北老家工作,彼此音信只留存于记忆。再后来听说先生已南下深圳独闯世界,我也离开昏沉沉的国企东渡扶桑经年。在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前我回到桑梓,在西安巧遇先生,他正在同他的“圳风推进组”的一帮弟兄忙得不亦乐乎。他乡遇故人,自然少不了一番抱臂把盏、寒喧感怀。岁月的风霜已明显地镌刻在他那张不再青春的脸上,但从他谈笑风生的神情和激荡多变的书法作品中,我分明感受到一颗年青火热的心对书法的一片执着和真爱。
后来我也负梓北上求学,再后来也随着商潮辗转到羊城广州。其间也有几次同先生电话问安,只因彼此忙于尘间琐事,虽相距穗深之间,却无能谋面述旧而心存愦憾。
今晨初起事别,打开久违的书法公社网站。目睹先生书展介绍兴奋不已,快速翻开网页一一细品,只觉春风沐面,荡气回肠,心情好不惬意。先生书法格调之高古,吞吐万象之气势,的确让观者为之一振、澎然心动。章法错综横斜、开合有度、侧倚收放对比强烈;笔法方圆兼得,雄浑老辣。值得称道的是:他放胆把国画中的皱擦自然地结合应用到书法创作中,看那奇异顿挫之势随笔墨在纸上时激时缓、时虚时实、时茂密时萧疏、时畅快时委婉。高潮迭起之时,舞者嘎然而止。让观者随其笔墨节奏而吟唱动容,让观者随其意境浮想而联翩致至。我隐约从宕荡起伏的笔情墨意间,读到先生身居闹市不为浮尘所染的一颗闲适旷达、爽直不阿的襟怀。
思想源于生命中的五味,笔墨当随变幻中的时代。我深信在书法面前,宪华先生是一个永不困倦的醉后独醒者。
久违了!宪华先生,我在羊城默默地祝福着并关注着您。
墨石声观后草就于广州白云山下
[ 本帖最后由 墨石声 于 2008-12-15 19:26 编辑 ] 宪华先生是一个永不困倦的醉后独醒者。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今晨初起事别,打开久违的书法公社网站。目睹先生书展介绍兴奋不已,快速翻开网页一一细品,只觉春风沐面,荡气回肠,心情好不惬意。先生书法格调之高古,吞吐万象之气势,的确让观者为之一振、澎然心动。章法错综横斜、开合有度、侧倚收放对比强烈;笔法方圆兼得,雄浑老辣。值得称道的是:他放胆把国画中的皱擦自然地结合应用到书法创作中,看那奇异顿挫之势随笔墨在纸上时激时缓、时虚时实、时茂密时萧疏、时畅快时委婉。高潮迭起之时,舞者嘎然而止。让观者随其笔墨节奏而吟唱动容,让观者随其意境浮想而联翩致至。我隐约从宕荡起伏的笔情墨意间,读到先生身居闹市不为浮尘所染的一颗闲适旷达、爽直不阿的襟怀。
/_FANk5U @k 思想源于生命中的五味,笔墨当随变幻中的时代。我深信在书法面前,宪华先生是一个永不困倦的醉后独醒者。"
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页:
[1]